解读2008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
浏览量:472 发布时间:2008-12-30 07:57:50
分享至

  本报记者 高博 操秀英

  编者按今年由两院院士、媒体老总和本报读者共同评选出来的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较往届分量更重。评委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那些具备战略意义的技术进展和不同学科的原创成果,像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这样的举国大事中功不可没的科技力量也被推向“前台”。还有很多重要的成就,由于名额有限,只得割爱。我们相信最终荣膺十大的国内科技新闻,能够代表中国科技人员在过去的一年里对科学事业和公众利益的贡献。

  1.我国首颗中继卫星成功发射

  中继卫星就是天上的数据“二传手”。它居高临下,通信覆盖面积比地球的1/3还大,因此能让天地之间更及时地交流。第一颗中继卫星是美国在1983年发射的,之后美苏(俄)两国都建立了中继卫星体系。

  4月25日,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成功发射,9月,在测控“神七”时首次建功,使测控覆盖率提高到60%%左右。此前“远望”号测量船队加上十余个地面站,才能为“神七”飞船提供12%%的测控覆盖率。而一颗中继卫星就可覆盖飞船50%%的飞行轨道。中继卫星还可以帮助更早发现航天器故障。

  另外,中继卫星可使各类卫星实现数据实时下传。资源卫星和环境卫星无需专门行至地面站上空,以下传数据。这样突发自然灾害时,就不至于错过应对时机。

  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宇航局等均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普遍认为:这种卫星大大提高了中国太空信息传播速度,在测控、救灾、军事方面都有很大潜力。

  2.科技为抗震救灾提供强大支撑

  2008年,一场大地震让“5·12”成为人们长久铭记的日子。大灾面前,13亿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科技界也迅速行动起来,用科技手段为抗震救灾保驾护航。

  废墟下、瓦砾里……哪里还有幸存的生命?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波震动生命探测仪等一大批高科技工具成为搜救的有力帮手。通讯中断、道路不通,震区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在这关键时刻,航空雷达遥感、光学遥感成为大面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有效手段。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迅速组建了“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组”,在遥感救灾方面富有经验的对地观测中心和遥感所立即行动起来,着手收集、处理灾区的卫星遥感数据。其遥感监测数据和相关科技人员的分析评估为国家决策层提供了全面、详细的灾情信息和决策依据。

  同时,科研人员通过遥感检测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对堰塞湖溃决的可能性及溃决后的危险区进行了科学评估,为堰塞湖的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震区水源保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治等多项工作中,科学技术无处不在。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国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气象预报水平不断提高,中短期预报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极大减轻了抗震救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

  3.我科学家发现铁基高温超导材料

  如果一种材料的电阻能达到0,就称之为超导材料。假如超导材料能够应用,很多神奇的设想就能成真。可惜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超导材料,都必须降到很低的温度(只比绝对零度高几十度),才表现出超导性。相对而言,1986年发现的一种镧钡铜氧化物不需要太低的温度就能超导,被叫做“高温”超导材料。自那以后,各种铜氧化物类的高温超导材料相继被发现,成为研究热点。

  是不是只有铜氧化物才能做高温超导材料呢?今年几位中国科学家有了新发现。3月25日,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领导的科研小组报告说: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43开尔文(零下230.15摄氏度)时变成超导体。3天后,中科院赵忠贤小组报告,氟掺杂镨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达52开尔文;假如施以压力,其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55开尔文。此外,中科院闻海虎小组报告说,锶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为25开尔文。

  这些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起了超导学界的热议———新老两类材料的高温超导机制是否一样?事实上,铜氧化物的超导机制尚未有定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菲利普·安德森说,假如不一样,那就意味着新材料的发现比预想的要重要得多,也许能从中发现全新的超导机制。

上一页123下一页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腾讯将推QQ主题上网本 下一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补贴促进农民增收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912417     当前在线人数: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