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_远程教育静候“潜力股”
李静颖
去年7月30日,上午9:30,正保远程教育(DL)“敲”开了纽交所高增长板的大门,预示着远程教育企业正式“迈”入资本市场。
思科公司 CEO约翰·钱伯斯曾预言:“互联网应用的第一次浪潮是电子支持和电子服务,第二次浪潮是虚拟生产,第三次浪潮是电子学习。
如今,预言正在逐渐被验证为事实。当下远程教育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培训等教育内容,在互联网的“地盘”里,通过数字化音频、视频技术,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同步传输,衍生出方便有效的交互式教学。远程教育在改变人类传统教育方式与学习习惯的同时,打通了人们获取教育资源的另一道途径。
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共生体从不缺乏追捧者。《中国教育培训业趋势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潜在的市场规模已达到3000亿元。互联网庞大的基数以及教育培训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比例,充分表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教育产业的“长盛不衰”也让作为其细分领域的网络教育搭上了“日不落”的列车,在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下,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增长点。
然而,易观国际的统计显示,2008年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专业培训,职业、学历、学位教育等总体规模也仅为30多亿元人民币,对比国内整体教育市场总体上千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尚存深挖的潜力。
泛化的远程教育
当互联网具有的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与人们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不谋而合时,便催生出了远程教育的雏形。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远程教育则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来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
正是在市场需求强有力的支撑下,能提供网络教育服务产品的公司和组织以一种尝试性的商业模式开始行业的摸索。
优盟教育网总经理杨宇光在2001年开始着手对远程教育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他发现,早在本世纪初,该行业已呈现出一派热闹的场面,仅在北京就有150多家相关机构,高峰时全国有2000多家网校。据他回忆,当时由于市场接受程度不高,不少机构采取与当地名校合作的方式,挂靠在名校下,运用名校的师资、品牌打开市场影响力。
杨宇光说:“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客观存在,但关键是如何在用新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同时让接受教育的人真正得到益处,并逐渐习惯这种高效的方式,使其成为传统教育的一个有利补充。”
据记者了解,当时的传授渠道单一,主要为简单的课件点播,课件内容多来自于将老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全程摄录上传,没有提纲挈领的归纳与重点和要点的突出。从市场的接受程度来看,虽然机构数量庞大,但鲜有真正能做到收支平衡。
关注互联网网络与数字多媒体领域的戈壁投资创始合伙人谢士骏也告诉CBN,他好几年前就开始关注网络教育,但国内有很多网络教育产品,不过是把线下教学录成视频,然后把视频放在网上而已,这种简单的初级模式注定是失败的。
艾瑞咨询指出,目前网络教育在中国接受程度并没有预期的高,因此,要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育培训产品本身的设计,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教育应用的设计和特色服务,从而达到用户的口碑相传来实现口碑式营销。
线上线下的互动
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投资机构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开始着手对远程教育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特色鲜明的培训项目、自身的培训体系建立、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完善的教育设计,通过适时的融资、并购,远程教育市场开始逐渐步入发展期。
然而在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卓德钦看来,并非所有的教育内容都适合被移植到网络上。
他举例说,比如在职业培训方面,实体学校更有优势,技能类的学习通过实体学校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可能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
“在美国,成功的远程教育都应该是跟学历文凭挂钩。但在中国,学历文凭都跟实体学校挂钩,现在大部分都是语言、考试类的远程教育。”卓德钦告诉记者,“通过网络教育,得到学位文凭在国外被证明是相当成功的,但在国内尚未实现。”
此外,新东方、华尔街等已站稳脚跟的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在看到了远程教育强大的市场空间后也开始按捺不住,纷纷拓展网络教育业务,前者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稳定的受众群体给提供单一网上教育服务的机构产生了一定的生存压力。
“真正的网络教育应该是互动的。”谢士骏说。他认为,团队要专业,商业模式要创新,最好还要跨市场,虽然线上教育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线下的同类培训机构,但线上教育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后来者复制,这意味着线上新的竞争很快就会产生,因此线上教育必须和教育内容、市场相结合,这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类似正保远程、安博教育等以网络教育起家的企业都在发展线下实体教育,开始从网络教育慢慢地向实体教育转型,“网络已不再是远程教育机构最大的收益来源,将成为其打开渠道的一种方式。”卓德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