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日喀则地区边雄乡,有一所“盲文无国界组织”开设的盲人学校。学校里有一位加拿大老人,在那里一呆就是6年,他笑称,自己是盲校的“保姆”。
这是日喀则盲校的学生们在开饭前的合唱。每顿饭开餐前,他们都会在食堂的餐桌前共同唱一首歌。现在,盲校里共有58名学生,其中多数人的身体有一定的残疾。学校里,包括迈克在内一共有21名工作人员。原本,他的主要工作应是以“盲文无国界组织”国际协调员的身份,负责盲校的资金管理,但更多的时候,他则是这些孩子的“保姆”和老师。
“我教这些盲童们有机园艺的知识,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适合盲人的教学方法,当然我还要教英语。”
现年68岁的迈克来自加拿大,尽管头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行动敏捷。他面带微笑地聊起了自己的前半生:16岁,他在加拿大的大学里学习农业,随后前往美国、黎巴嫩、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求学和工作。1996年,他第一次来西藏旅游时,就被西藏的魅力所征服。第二年,他再次来到西藏,并决定留下来。从2005年开始,他受聘于“盲文无国界”组织,来到日喀则盲校教授园艺和英语。
谈起盲校,原本话不多的迈克,却突然打开了话闸子,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他说,在盲校中,年龄较大的学生会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比如织毛衣、奶酪和面包加工、园艺、乐器演奏和保健按摩等等。迈克说,这些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尊,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我们首先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自尊,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有劳动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时,他们就会获得自尊;其次是社会的尊重,来自他们家庭的尊重,来自他们村民的尊重,还有来自全社会的尊重。”
在日喀则盲校,盲童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几年下来,他们都会有一技之长。说到这里,迈克特地为记者介绍了一位叫欧珠多杰的老师。他说,欧珠曾在盲校学习了8年,喜欢弹奏西藏民族乐器――六弦琴,在西藏大学音乐系进修后,曾经到多家电视台参加演出。如今,欧珠回到了盲校,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在采访中,迈克特意让欧珠多杰和他的学生们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歌。
学生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最让迈克骄傲的事情。他把过去十几年所有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都投入到了盲校事业中。迈克的藏族同事阿珍说,迈克长期做农活,两只手都变得十分粗糙,满是裂痕,她从在盲校工作至今,几乎没见过迈克穿新衣服。
“他现在连一条新裤子都没有穿的,他说‘我不需要了,学生需要,我要这些钱,要这些新衣服干什么’。我跟朋友说的时候,我朋友帮他买了一件新衣服,他很感动。他说,‘我舍不得穿这件衣服,我真的不需要,这些学生需要’。”
阿珍说,虽然同为教师,但她却也从迈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个老外在这边,他一天24个小时都在这里,所以(我)也从迈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他包里连10块钱都没有,有时候到日喀则去的时候,他喜欢吃饺子嘛,我就会请客让他吃饺子。”
很多刚认识迈克的人,常常会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一直留在盲校,陪伴孩子们。然而,对于迈克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我也追求幸福,我也希望过得幸福。我了解我自己。我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这些盲童们能健康成长,活得真实,获得爱。我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爱,我希望回报他们,用我自己的方式。我希望这些孩子们幸福。”
当记者们准备离开时,学生们用歌声为记者送行,从中,记者们感受到了信任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