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信息
音频展播
爱心影院
软件下载
家园论坛
通知公告
新闻信息
音频展播
爱心影院
软件下载
新闻详情
死后灰飞烟灭,不如把光明送给盲人
浏览量:881 发布时间:2011-12-29 00:17:39
分享至
死后灰飞烟灭,不如把光明送给盲人
■李志敏夫妇双双在捐献眼球志愿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 郄磊 摄
新闻到底
《如果能看得见,我会准确牵你的手》
新闻闪回
12月17日、12月24日,媒体报道了一些眼疾患者渴望光明,以及石家庄市一些捐献眼色膜志愿者的爱心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这两天,石市第一医院眼科大夫熊朝辉一直沉浸在感动和忙碌中。作为石市“眼库”的一名工作者,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就有16人给她打电话,承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其中10人已在《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上签字。这样的“盛况”,是2009年4月石市“眼库”成立以来,她第一次经历。她为此兴奋不已,感觉看到了“眼库”的希望。
据了解,我国早在37年前就开展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供体不足,每年只有1000人能够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李记者,真没想到,《燕赵晚报》的报道效果这么好!这两天给我们打电话捐献眼角膜的人可多了,我们都忙晕了。”昨天上午,石市第一医院眼科大夫熊朝辉心情非常好。她说,其实这两天眼科的大夫们都很高兴。因为自从《燕赵晚报》报道了三位医生承诺捐献眼球的消息后,这两天石市“眼库”电话此起彼伏,不断有人询问捐献眼角膜事宜,仅承诺捐献的就有16人。他们当中,有干部、工人、农民和残疾人,既有一家三口前来签名的,也有夫妻携手承诺的,年龄最大的50多岁,年龄最小的20多岁。
“石家庄好人”徐建利,在石市二院诊治受伤的右臂间隙,也匆忙来到“眼库”,承诺捐献眼球,要为他人带来光明。
熊朝辉说,昨天上午一上班,她就遇到一对20多岁的小夫妻,来到石市第一医院,打听捐献眼角膜的事。跟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50多岁的女士。小伙子介绍说,年长的女士是他的母亲。一家三口是看到《燕赵晚报》的相关报道,才赶到医院打听眼角膜捐献细节的。熊大夫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捐献眼角膜的程序,告诉他们,填写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就等于向社会做出了重要承诺,志愿者将来去世后,其委托人应立即通知“眼库”,并与医生联系办理有关捐献遗体眼球的相关事宜。
一家三口听完熊大夫的介绍后,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写下了各自的名字。
记者试图采访他们,但被他们婉拒。
认捐故事
一家三口填写捐献志愿书
家住东简良东区的李志敏先生,现年56岁,在电光电子有限公司上班。
昨天上午,他偕同妻子马庆山,一同到石市“眼库”,填写了捐献眼球志愿书:“我志愿将自己遗体的眼球,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事业,为盲人重见光明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请亲属或执行人遵照我的意愿,办理相关事宜。”
马庆山女士比丈夫小4岁,两年前从天元超市退休后,帮女儿照料孩子。老两口住着100平方米的村证房,生活虽不富裕,可他们很知足。她说:“我退休金1500多元,加上老伴的工资,够用!”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夫妇俩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富有。12月25日,李志敏看到晚报《省会三位医生集体签字捐献眼球》的报道后,笑着对老伴说:“咱也捐吧?”马庆山接过报纸一看,同样被石市第一医院孙朝晖、熊朝辉、李亚楠三位大夫的大爱之心感动了,接过李志敏的话茬道:“咱们将来死后,把眼球捐给医院,不也是为医疗事业作贡献吗?”
12月26日,李志敏拨打了熊朝辉的手机,表达了他们夫妇的愿望。昨天上午,夫妇俩如约来到“眼库”,在捐献眼球志愿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夫妇俩被三位医生的大爱感动了
48岁的崔连元先生,无论是在武警部队当兵,还是2006年从石家庄武警学院转业到石家庄市新华公安分局,始终不改沧州东光县口音。与他的乡音一样,他关注慈善事业的一颗爱心,也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骨髓。
在他10岁的时候,38岁的母亲死于肺炎和气管炎。后来,他63岁的父亲又死于肺癌。家庭的磨难,砥砺了他勤劳善良的品质。他说:“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器官捐献的事情,如果是现在,我会把我的肺或肝脏,捐献给我的父母,让他们延年益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年,他享受过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荣耀,经历过多次无偿献血的自豪,还参加过多次公益活动。这些过程,让他的精神世界越发超越升华。因此,他在看到《燕赵晚报》有关捐献眼角膜的报道后,立即跑到“眼库”,填报了捐献眼球志愿。
他说,火葬的最终结果是变成一把骨灰。与其灰飞烟灭倒不如把自己的遗体或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枯竭的生命发挥最大价值。
警官在捐献中体验到生命的升华
下肢残疾的他,希望给盲人送去光明
跟崔连元一样,长安区兆通镇西庄屯村的郝建海先生,今年也是48岁,也有一颗火热的爱心。
因患小儿麻痹,他的双下肢瘫痪多年,只能靠双臂支撑着身体走路。可他身残志坚,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他也能做,扎宫灯、做卤鸡、修鞋,样样精通。心灵手巧的他,靠修鞋,开商店,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娶了个贤惠的妻子,养育了一个懂事的儿子,是村民心目中“了不起的人”。
“我的愿望多着呢!”他说,“我的自尊心很强,做什么事也不想被人落下。2003年,我盖二层楼的时候,我们村很多家庭还没盖起来,呵呵!”郝建海很早以前就想到北京、陕西等地旅游,这些愿望如今也都实现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张海迪见一面。
他是残疾人,对有关残疾人的报道特别敏感。在电视上,看到杨光演唱《你是我的眼》,他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这首歌,我听一遍就哭一遍!”他说,“我双腿残疾,可还能看得见美好世界,可那些盲人呢?更不容易啊!”因此,他总想为盲人做点事。12月24日,《燕赵晚报》报道了三位医生为眼疾患者捐献眼角膜的消息,立即触动他敏感的神经,他表示将开着电动三轮车到石市“眼库”签名。
全国300万人
等待角膜移植手术
石市第一医院董书记表示,器官供体不足,是严重制约我市乃至全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去年全国仅捐献28例器官,很多城市眼库零库存,许多可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盲人朋友,只能苦苦等待捐献角膜,等待光明的到来。
他说,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大约有500多万盲人,而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约为300万。可在美国,现有100余个眼库,每年所获得的捐献角膜在5万个以上,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在3万至4万余例,是我国的10倍。美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角膜供体,得益于民众的捐献意识和法律的作用。北京同仁眼科医院眼角膜移植中心专家吕岚教授说,我国早在37年以前,就开展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在技术方面是非常成熟的,但因供体有限,每年能够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1000多例。
专家声音
近视患者、癌症患者
也可捐献眼角膜
熊朝晖大夫说,几乎所有的人均可捐献眼球或角膜,即使75岁以上的老人,视力差的人,戴眼镜的人,以及以前患过眼病的人,也可捐献角膜。同时,癌症患者也可以捐献。
目前,角膜保存方法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保存效果最佳方法是角膜中期保存液保存,一般在一周内可以保存角膜片的质量。因此,角膜移植手术,通常在角膜捐献后的1-7天内进行。
特别提示:读者朋友,如果您志愿捐献眼角膜,请拨打石市“眼库”电话:86919622,15350550969
信息来源:记者 李梓 责任编辑:沂蒙爱心家园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2011北京榜样] 王伟力为盲人办心目影院颁奖现场实录
下一篇 青州盲人小伙温郑伟爱发明4项已获国家专利
邮箱登录
发送验证码
登 录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copy@2007-2025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20530695 当前在线人数:151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