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以“为盲人寻找光明”为题,报道了本报2006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穆孟杰及其所办盲校的梦想与艰辛。这是穆孟杰继2006年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以及“200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展播”后,又一次登上央视的银屏。与此同时,如何让农村盲童充分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
这里让盲人看到了希望
20岁的盲姑娘李杰和两位要好的同学走出校园,她们要去麦田边感受一下春的气息。这是在平乡特殊教育学校课间时的一幕。开按摩店做生意,过去李杰和她的同学几乎想都不敢想,而自打到了特教学校,李杰觉得自己今后有希望了。
平乡特殊教育学校是由盲人穆孟杰在1999年创办的,这位出生在当地辛寨村的普通农民,虽自幼失明,却不甘自弃。从13岁开始,他独自外出流浪,乞讨学艺,徒步十几个省历经磨难,在18年的“一根竹竿闯天下”中,练就了吹拉弹唱、说书讲道、针灸按摩、点穴治病的立身绝技,实现了娶妻生子、聚百万家财等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
成功之后的穆孟杰不忘回报社会,靠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四处筹集来的借款办起了平乡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他创办的平乡县特教学校占地15亩,有南北两个教学楼,两个操场,西边还有供盲童住宿的两排平房。据了解,这里的学生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年纪小的先学基础课,大的学生重点是技能课,现在盲人学生已经有60多名,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
学生们在这里学知识、学技能,不但不用交学费,就连生活费也由学校包了。平乡过去没有特校,许多盲人只能呆在家里成了负担,一些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穆孟杰的特校让这些家庭有了希望。
从1999年到现在的12年里,有230多名从农村来的特教学生在这里直起了腰,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学到了“生存本领”,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中有的在北京、石家庄等地开按摩诊所,也有的和一些演出团体签了约。
特教学校的艰难运营
然而,许多学生和家长都知道,穆孟杰开办和维持学校的运行并不容易。孩子书写盲文都用旧报纸,音乐课用的葫芦丝已有坏损也舍不得换新的。穆孟杰的学校是民办公助,这些年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捐助下,条件不断改善。可是平乡是个贫困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社会捐助又不稳定,加上建校时的欠款还没有还清。在这种状况下,盲人校长穆孟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茫然。
因为学校的收入靠穆孟杰个人饭店和心理咨询收费,远不能达到收支平衡。60多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要一万多块钱,由穆孟杰的媳妇曹清香负责他们的吃住洗涮。这里比较大的开支还有教师工资,学校现有13名教职员工,最高的工资也就在一两千元。有的社会招聘教师因为工资低相继离开了,穆孟杰就把全家和亲戚扯进来,担起了学校教学和勤杂工作。夫妻两个和儿子、女儿都不拿工资,侄女穆丽飞只能拿600元工资。学校现在每年的支出大约30万元,有数万元的缺口主要靠社会捐赠和借款了。
穆孟杰的儿子穆华飞高中成绩不错,原来准备考名牌大学的理工科。在穆孟杰的劝说下,以高分考上了南京特教学校,现在回来任教。虽然不拿工资,但是穆华飞说,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坚持把父亲的事业干下去。
记者注意到,《焦点访谈》在报道结尾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现在,中国大约有500万盲人,其中百分之八十多生活在农村,很多人的生活还很困难,尤其是其中的盲童,他们需要得到特殊学校的教育和帮助。但目前这类学校的数量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民间力量的投入十分必要。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协调引导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一起帮助更多的盲人走出黑暗,走出贫困,造福家庭,造福社会。”
信息来源:佚名 责任编辑:沂蒙爱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