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签约两难人生
浏览量:830 发布时间:2008-01-06 19:44:38
分享至
是否签约两难人生
  在刘凤刚一手建起的向阳学校,他这个曾以为自己已经转正的代课老师成了留下来的唯一老师。

  是否签约两难人生

  这份区区三四百元的劳动报酬,无论是拒绝还是同意,后果都一样冰冷。“各个击破”的签约动员是成功的。12月31日,177位老师中,只有18名没有在合同上签字

  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了20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年末大限”的签约行动中,教师们的公务员亲属也被拉入战术部队。一位教师的妻子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她当公务员的亲人在上级压力之下,屡次逼迫她配合“上面”让丈夫签约并停止“闹事”,“他教的班平均分要高出来十几分,又多年从事学校管理,签这样的合同对他不公平;但他离开讲台会快乐吗?”犹疑中,手足在变故中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更让她无法面对。

  王垚的丈夫在县城开着一家妇女用品商店,希望她不签合同,因为刨去200元下乡上班的交通费,妻子等于义务工作,更不要说为了念本科学历投进去的数千元,老板娘显然是更划算的职业。但王垚珍藏着一面奖牌:万里委员长签名的“希望工程园丁奖”——无论店里生意多好,她都不会得到这样的奖赏。

  郭涛的姐姐觉得,400元的薪水简直就是对自己贷款数万元供出弟弟本科学历的侮辱,她建议弟弟打工还债。然而,郭涛工作的员坪小学就是她们姐弟小时候上学的地方,从家里60年的老窑洞只要走5分钟。38岁的人,1000度的近视,“人离乡贱”。而在会宁,郭涛是惟一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教师。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老会宁人的座右铭。然而,合“耕”“读”身份于一体的代课老师,今天的处境是“忠”“孝”无法两全。对于177人中的更多人,尤其是男教师,这份区区三四百元的劳动报酬,无论是拒绝还是同意,后果都一样冰冷。

  在贫穷的乡间,妇女是婚姻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被这个供求关系限制,收入即便在农村也属于底层的男代课教师,成为婚姻中的弱势群体。王燕强的妻子几年前离开了他,并独自抚养女儿。他的教导主任严维俊认为,自己有责任帮他寻回妻子。严去看望王的妻女时,对自己劝说的成果很是满意:如果转正,王的妻子答应复婚。然而,在王转正希望渺茫的时刻,她开始寻找新的对象。

  朱贵忠的妻子张晓娥皮肤白皙,相貌端正,可42岁已经掉了8颗牙。劳累和营养不良,让她的手指关节粗大,颜色灰黑,指甲翻翘。张晓娥一直盼着丈夫转正。当希望破灭,而朱贵忠离开家去兰州,一群来自“上面”的人找到本来已经心事重重的她:必须催促丈夫回家签合同,丈夫在外面做了违法的事情,可能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当天深夜,张晓娥打开家门,上梁下沟,狂奔十里,一直跑到丈夫的学校,自己却连腿部摔伤也浑然无觉。精神失常中的她,不停地妄语和狂奔。朱回到家,心力交瘁,他需要不间断的工资交付村医的药费。

  12月下旬,王庙小学的校长通知县教育局派人来催签合同,怕校长在学校门口堵截,严维俊和王燕强翻墙而出,躲在周围村民家里直到午夜。这些天来,他们被软性地限制行动自由,连严维俊的老母亲生病,他也不被允许离开学校。直到12月30日,校长担心他逃走,硬拽他和王燕强上了一辆汽车,他在晕车中吐了一路——这是第四次被催促签约。他签了字,但对乡教管主任说:“我是被逼的!”对方则回答:“请你谅解我。”第二天,严维俊看见校门口停着一辆警车,旁人告诉他:王燕强已经被请进去谈了一个钟头了。他撒腿就跑。在光秃秃的山包上,他一动不动地蹲了一个钟头。

  “家里太穷了,胆子特别小。”连年大旱之后绝收的田地,1996年工资只有85元的他交不起承租费而失之交臂的新土地,失修的老窑洞,卧病的父母,作为教导主任而被控制人身的屈辱……这个假期,41岁的严维俊不断感怀身世,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神态中混杂着颓唐、亢奋、愤怒和惊恐。唯一的好消息,是地里绝收几年来,他第一次如此理直气壮地,以农民的身份领了一袋民政救济白面,25公斤。

  这些代课老师之间,隔绝着黄土高原上的众多土塬沟谷,和数百公里只有当地人才懂得走的崎岖山道。电话和短信的相互支持如此脆弱。“各个击破”的签约动员是成功的。12月31日,177位老师中,只有18名没有在合同上签字。常太洲认为,老师们自愿签约,表示他们还是能够接受目前的薪酬水平:“他们毕竟还有一份责任田呢!这个收入虽不高,你不干别人还抢呢!”对于目前仍在坚持不回来签约的人,教育局准备拿方案,决定解聘或说服教育。

  在大部分代课老师终于签字的第二天,新《劳动合同法》开始生效。这个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劳动者提出续签劳动合同,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一系列企业规避法律的事件而广为人知。

  只剩下一个老师的学校

  校园上方有着毫无保留巨细无遗的星空,却不能提供一盆洗脸水。一手建起遥远教学点“向阳学校”的刘凤刚成了留在这里的最后的老师。他签了续聘合同,是因为“人亡校亡”

  有着科举传统的会宁,本是一个非常尊师重教的地方。县政府曾经解释,会宁给代课老师的工资一直高于兄弟县市,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在涨工资的第一个月都必须把上涨部分作为教育捐款。“陇中苦瘠甲天下”,这里十年九旱,大部分地区没有灌溉设施,没有资源,严重缺水,甚至有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此地人杰辈出。早在上世纪之初,清廷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中,就有两个会宁人。让孩子读书考大学,既是传统,也是会宁大多数家庭唯一有机会赢的投资行为——会宁家庭每年花费2亿元在子女教育,在外地工作的会宁人(其中有超过500人为博士)每年寄回4亿现金。

  因为重学轻商的传统,教师在乡间社会仍然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是刘凤刚当初放弃1990年代末在兰州月薪700元的工作,回到老家的原因。而眼下他签了续聘合同,是因为“人亡校亡”。

  傍晚,他回到自己一手建起的遥远教学点“向阳学校”守校。“山大沟深”,只有置身其中方能体验:从离县城80公里的头寨子镇,走过30公里的盘山公路——路很难走,耳膜的压力表示海拔迅速上升,颜色枯燥的土山延绵不绝,山的皱褶把阳光收拢,越来越冷。在一处没有人知道的岔道上二十里的土路,尘土如同云雾般团团涌动,从山梁一圈一圈绕到谷地。在冰冻的溪流边转弯,再一层一层爬上另一道山梁,经过人烟越来越稀的荒村,山中的积雪却在暮色中越来越清晰;在几近于绝望的时候,方能抵达。

  2000年,当这所学校因为危房问题不得不撤掉的时候,在兰州打工的本村青年刘凤刚站出来说,他愿意把村学接过来,重新修建。刘凤刚当上了村小学的代课老师。他把自己准备翻盖房子的4000块砖拿出来,卖掉了1000多斤豌豆,并要求家长每户出两根椽子。当年8月,新学校竣工。他还通过兰州晨报,找到了企业捐助,解决了建房的欠款。

  校园上方有着毫无保留巨细无遗的星空,却不能提供一盆洗脸水。到2005年,刘在操场上挖了两口水窖,下雨天从操场各处汇集的雨水,只能供孩子们的饮水。曾经在这里工作的两名公办教师先后离开,他花比自己工资多100元聘用的本村中专生也最终嫁到山外。学校回到一个人,他只好把高年级学生分到6里外的村小学,自己用复式班的方式授课。

  刘凤刚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留在这里的公办教师,3年以后,才知道并不是。现在他唯一确信的是,自己将是这里最后的老师,在他之后,这个曾经有五个年级的教学点将不复存在。在会宁,这样的教学点还有50多个。

  ■链接

  44.8万代课教师将全部清退

  2006年3月27日,在中国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介绍,教育部将采取系列措施把44.8万代课教师全部清退。2005年,中国的中小学代课教师约有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大约有30万人。王旭明指出,对于一部分素质比较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新聘教师公开招聘,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

  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李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一页] [1] [2]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两部委要求登记暂住人口政治面貌 下一篇 公安部通缉3名卷款千万潜逃疑犯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823205     当前在线人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