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盲人节特别关注 视障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浏览量:1072 发布时间:2012-11-13 08:23:00
分享至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李梅  )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这使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在今年的国际盲人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玉溪市盲人生活圈进行大量采访,听他们诉经历、讲抱负、谈心愿、提建议,并将其整理成文见诸报端,希望全社会继续关注盲人的生活,关爱盲人。
盲人的生活: 酸甜伴着苦辣
据统计,目前玉溪市持证的视力残疾者有6803人。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通过各种药物、手术及其他疗法而不能恢复视功能者(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功能者),以致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一级残疾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二级残疾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2,而低于0.05;三级残疾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四级残疾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
据统计,玉溪市目前一级视力残疾者有1550人,二级视力残疾者有982人,三级视力残疾者有983人,司机视力残疾者有3288人,这些视力残疾者,18岁(含)以下的有228人,19岁(含)至60岁(含)之间的有3221人,61岁(含)以上的有3354人。
走路,学习,娱乐,这是普通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然而对于视力残疾者来说,要做到这些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却有着诸多的不便,但他们依然在尝试,在坚持。从他们的坚持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自强、乐观、开朗的一面。
有人不敢走盲道
盲道本是为了方便盲人行走而设置的,然而一提起盲道,很多盲人们都连说“不敢走!”即使是走盲道者,也走得比较谨慎,就怕一个不小心就被盲道给“坑”了。据介绍,究其原因,原来是盲道被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近日记者沿中心城区走了一圈,发现不管在南北大街、聂耳路等行人较多的路段,还是在抚仙路、龙马路等车辆较多的路段,都可以见到盲道被占的现象。占用盲道的东西包括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水果摊、行道树等,结果导致很多盲人外出时几乎不敢走盲道。
杨清是元江人,现在在红塔区从事按摩。他说,在元江时,他就曾多次在盲道上撞上物体。杨清说,他之前在元江开了一家按摩店,从家到店里有一段距离,那段路没有设置盲道前,他经过时很谨慎,就怕撞到什么东西,后来设置了盲道,杨清很高兴,觉得有了盲道,走路时就能找到方向。然而没过多久,他就遇到了尴尬:有一天中午,杨清从家到店里上班,在盲道上走得很放松,谁知一下子就撞上了一个东西。“撞上后,我一摸就知道是一辆摩托车,这辆摩托车刚好把盲道给占了,以后我走盲道时还有很多次撞上了东西。”杨清无奈地说,“后来我组织几个盲人一起体验了元江的盲道,体验下来的情况不容乐观,盲道被占用的现象非常突出,有些盲道设计不合理,走着走着,盲道突然消失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李安也是一名盲人,在熟悉的环境里,他不用拐杖也不用人帮助,就能熟练地找到自己要到的地方,走起路来也非常稳健,给人的感觉就像他是一个普通人,然而外出时他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李安说:“盲道基本上不敢走,因为被占用的情况太普遍了,有些盲人就因为在盲道上走被绊倒了。”李安说他昆明的一个朋友走在盲道上,走得就比较放松,没有像平时一样走得比较谨慎,结果被盲道上的一根电缆线给绊倒了,摔得特别惨,头上缝了好几针,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李安走盲道也走得小心翼翼。
电脑渐成好助手
以前盲人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有限,有些盲人甚至一辈子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其他人偶尔的交流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盲人们了解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就连电脑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有些盲人甚至已经不能习惯没有电脑的生活。
10月12日下午,由于没有前来按摩的顾客,杨清一个人坐在休息室里,手里拿着一个手机,手机里一直有声音传出,有时他还把手机凑在耳朵旁边认真地听着,原来,杨清并不是利用手机听广播,而是在听一本名叫《中国特种部队生存史》的书。杨清说,现在有一种语音软件,只要把它安装在手机上,再把自己想了解的东西从电脑上下载下来,储存在手机里,利用语音软件就能读出来。这个语音软件读出时,声音的速度相对比较快,普通人很难听清到底是什么,但对于杨清他们来说,这是非常容易的。“以前我主要是依靠收音机,到哪里都要带着,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听一听,现在虽然也听收音机,但是使用的频率比起以前低了一些,除了用手机听书,我还会听一听电视,不过我觉得电脑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杨清笑着说。
提起电脑,杨清赞不绝口,他说以前听广播、电视,都是别人放什么自己就只能听什么,但是电脑则带给他不少的帮助。“以前电脑只能普通人用,后来有了语言软件,我们盲人也能用电脑了。电脑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了解,非常方便。”杨清说,“现在我们会用电脑的都很依赖电脑。”
李安在2001年就开始学习使用电脑,那个时候,盲人会用电脑的人比较少,李安只能自己一个人摸索着学。提起自己刚学电脑时的一件糗事,李安哈哈大笑起来。他说:“按着Ctrl还有其他的键就可以启动语音软件,我土得很,先按一下Ctrl,再接着按其他的键,等了半天,软件都没有启动,后来才知道要一起按下去。”因为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早,李安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开一下电脑。“从电脑上,我了解到许多关于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让自己的技术得到了提高。”
沈琼仙是初级盲人按摩师培训班的学员,她早就听说盲人也可以用电脑,但是却一直找不到人教自己,当得知市盲人协会主席廖健朝会电脑后,她非常高兴,要求廖健朝教一下她,廖健朝同意后,沈琼仙就立刻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盲人学电脑,熟悉并且熟练掌握键盘很费劲儿,记住电脑键盘上104个按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有不少困难,但是沈琼仙学习的劲头依旧很足,她觉得电脑能让她更好地了解社会。“趁着现在有人教就学习一下,回去了,都不知道找谁教了。”沈琼仙说。
“希望大家能像看待普通人一样看待我们”
盲人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虽然要实现理想和目标,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着。
李安并不是先天失明的,因为眼疾,他在15岁时就完全失明了,那个时候他和家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这时,父亲给了李安不小的影响。“我不知道我父亲背地里有多难过,但是至少他在我面前时,展现给我的是乐观、积极的一面。”李安说。由于李安自己本就开朗,加之父亲的影响,他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进入了云南省聋哑教育职业学校读书。在学校里,李安的成绩一直都比较好,毕业后,在校友的影响下,他到了深圳打工。那时,按摩行业在深圳发展得比较成熟,实行的是后三名淘汰制,李安到深圳后去的第一家店里,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淘汰了,这时他就感觉到刚毕业的学生和从业一段时间的人差距还是很大的,于是便转到广州打工,离开深圳时,李安就告诉自己,一定还要到深圳。在广州待了一段时间,李安再次进军深圳,这一次他瞄准了当时在深圳按摩行业中最好的店,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安从老板的话中听出对他的技术不满意,要强的李安辞职了。当觉得自己的技术进步后,李安第三次到深圳,这次他直接就奔第二次去的那家店去了。“老板不是说我的技术不行吗?我就要让他看看我到底行不行,后来,我在这个店站稳了脚,每个月的排名都在前五名。”李安有些自豪地说。
尽管已经在深圳站稳了脚,但李安想和按摩届顶尖的大师接触一下,更深入地了解按摩,于是又到了北京。“在北京,我只是随便找了家店挣生活费,只要有时间,我就去找一些按摩大师接触,和他们接触后,我才觉得原来按摩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让我的按摩技术有了进步。”李安说。经过不断的努力,李安在工作的时间里,又通过了国家按摩医师、国家按摩二级技师的考试,现在他正准备着两年后进行国家一级技师的考试。
对于李安们来说,他们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能被社会像普通人一样接受。沈琼仙的一句话,说出了很多盲人的心声:“我希望大家能走近我们,了解我们,希望大家能像看待普通人一样看待我们。”
学习之余,大家在一起聊天。
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压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还有选择的机会:不停地换工作,以便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找到一份工作对于生活在黑暗之中、行动不便的盲人来说,却是想做而不易做到的。现在很多盲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但很多时候,他们的选择面是那样的狭窄。
“想留在这里当按摩师”
方永华家住新平老厂乡一个小山村,整个村子只有40来户人家,大都靠种田为生。在那个小山村里,只有方永华一个人眼睛出了问题,现在他的眼睛只是有一些光感。
没生病前,方永华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他曾见到过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曾感受过这个世界的美丽,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田野里玩耍、在学校里上课,但是疾病却剥夺了他的这一切,他不得不面对渐渐陷入黑暗的现实。
方永华至今仍记得,那是他读初一时,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也变得模糊了,家人知道后,立即带他到医院做检查,经过检查,他得了视网膜神经性病变,医生说,他的视力会越来越差,看东西会越来越不清晰,直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听到这个消息时,方永华犹如晴天霹雳,希望是医生的诊断出了错,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那时总是想,是不是医生弄错了,可我二叔直接就告诉我,这是专家,不可能出错,我一下子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现实。”方永华说。
查出眼疾后,方永华不得不退学。曾经感受过这个世界的美丽,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将来看不见的现实,方永华说他曾有过一段低迷期,那段时间他不说话,什么都不做,只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出来,吃完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那时候感觉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哪里,感觉很迷茫,也很恐惧。”方永华说。
慢慢地,方永华接受了现实,那时,他的眼睛还看得见一些,他便和家人一起去田里干一些简单的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到最后不得不留在家里干些家务。
方永华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村子里的人对他都比较照顾,以前的小伙伴有空也会去找他玩,这给了他不少安慰。但因为和外界接触太少,碰到陌生人时,他几乎不敢讲话。
后来知道有盲人按摩师培训班后,方永华便离开了家,到了红塔区学按摩。“当时就想着能学门技术,父母也支持,我就来了。”方永华说。然而刚到红塔区他就遇到了难题,因为他是彝族,加之长期在家,早已习惯了彝话,到红塔区后,听别人讲汉话非常吃力,自己说汉话就更吃力了,这使得他更不敢和别人说话。
看到方永华这样,一些学员便经常和他说话,开导他、鼓励他,让他感受到来自大家的关心,慢慢地方永华变得开朗了,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的方永华不仅能听懂汉话,而且还能说,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很多,和他刚来时判若两人。
对于将来,方永华也有自己的打算:“我想留在这里当按摩师。”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父母非常支持,而他觉得现在学到了一门技术,能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自己的父母也能放心一些。
“我也想开盲人按摩店”
沈琼仙是通海人,这段时间,她正在初级盲人按摩师培训班学习按摩,从8月底到现在,她已经学会了按摩技术,10月14日就要考试了,这是检验她这段时间学习成果的关键时刻。
10月12日下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练习按摩手法,练习按摩手法是两人一组,互相按,让他们自己感受。在练习时,她笑着不时问一下搭档:“有没有点到?”同伴便回答:“点到了,太酸了。”她们所说的“点到”是有没有按到穴位的意思。练习时,她非常认真,额头上都冒出了一些小汗珠,她不时用手擦一下。
第一眼见到沈琼仙时,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大声说话的坦然,让人感觉到她身上的那种开朗乐观。练习完后,休息的间隙,沈琼仙说起了关于她的一些事。
沈琼仙说,听她的父母说,在她两岁左右时,发高烧导致了失明,因为这样,她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也就没有读过书,更不识字,但她说她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得开,所以过得也很开心。
由于从小失明,沈琼仙做一些简单的小生意挣钱,大多数时候就只能在家里做些洗衣服、扫地等简单的家务。当通海县残联告诉她,市里举办初级盲人按摩师培训班,只要她想就可以去学。“前几年我就知道有这个培训,可家里事情多,走不开,一直到今年才来学。”沈琼仙说。
由于培训任务紧,45天的培训没有休息日,沈琼仙也就没有办法回家,家里1岁多的孩子让她非常牵挂,她就让丈夫每隔十天左右带着孩子到玉溪,这样小聚一下。“很想孩子,不过没有办法,培训任务太紧了。”沈琼仙说。
在学习时,沈琼仙总是认真地学习,理论、手法都认真地听老师讲,也过得很充实,她觉得,既然来了,就应该好好学,学到真本领,要不就白来了。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她非常自信:“及格肯定没有问题,在模拟考试的时候,我考了80来分。”
培训结束后,沈琼仙也有自己的打算。她说通过考试,拿到证以后,她也想找一份按摩的工作,“这个东西,学了以后如果几天不做,手就生了,时间一长,就白学了,既然学了就不能荒废掉,回去后,我还是想找份按摩的工作,帮别人干一段时间,让自己的技术更熟练一些,不过我怕别人不要我。”沈琼仙最想的还是开一家自己的店:“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开家盲人按摩店。”
“把盲人按摩做成品牌”
开了三家按摩店,一直在为盲人解决就业问题而努力的市盲人协会主席廖健朝说,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多盲人想找一份工作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一些在农村和偏远山区的盲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生活的村庄,城市里和城郊的盲人相对好一些,他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东西,这为他们的就业带来了便利,但是就业渠道非常单一,大多数只能从事盲人按摩这类职业,极少数从事其他行业。盲人按摩现在分为两种,一种是盲人保健按摩,还有一种是盲人医疗按摩,盲人医疗按摩带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因此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廖健朝认为,在就业盲人中,按摩是很多盲人的选择,但即使是在这个行业里,也存在很多局限性。现在盲人按摩店并不算太多,这些店都是一个人经营,或是夫妻店,这样的小店在市场竞争中势力很单薄,难以发展壮大,而一些技术能力很强的按摩师与普通按摩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这就使得盲人按摩师不断学习提高按摩技术的动力不足,盲人按摩也就处在一个低水平重复的阶段,没有自己的一个鲜明特点。
盲人按摩师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廖健朝关注的方面,他发现现在打工的盲人按摩师并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廖健朝看来,社会保障对于盲人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保障,他们的将来就多了一份保险,但很多用工者并没有为他们购买相关社会保险,而盲人也没有购买社会保险这样的意识,“我现在正在为我的员工买保险,但是有一部分员工并不愿意买,他们宁愿选择现金,我就把应该购买的那部分保险折成现金加在他们的工资里。或许只有真正遇到事情了,他们看到了买保险的好处,购买的积极性才会高一点。”廖健朝说。
对于如何做大做强盲人按摩行业,廖健朝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首先要根据盲人按摩技术水平来确定工资待遇水平,使他们的工资水平有一个梯次差距,其次要提高盲人按摩师购买社会保险的意识,同时也要提高按摩店经营者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意识,再次就是盲人按摩师应正确地看待按摩行业的竞争,而不应满足现状。“随着按摩行业的发展,很多普通人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盲人要与他们竞争,就要形成合力,把盲人按摩做成品牌,并把这个品牌维护好,让更多的盲人从按摩这个行业中受益。”廖健朝说。
特校里的盲童:用手摸出知识
李春艳教孩子们学盲文
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招收的学生都是残疾儿童,其中一部分学生便是盲童。目前,该校共有三个盲班,分别是二年级、五年级、九年级,这些不同年龄的孩子目前正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盲文,学习知识。
摸着学知识
走进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便可发现,安放在墙上、位置刚好的扶手在整个教学楼到处都是,除了这些扶手,教学楼外还专门铺设了盲道,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盲部教研组组长李春艳说:“有了盲道,学生走起路来就比较方便,也不容易摔到。”
走进二年级的盲班,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盲文,他们的课本与普通课本不同,有着一个个突起的点,老师正在教孩子们根据那一个个突起的点来学习拼音。“摸的时候不要用力,要不然点就被磨平了,点位摸出来没有?”孩子们回答摸出来后,老师便让孩子将拼音读出来。
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老师时刻都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看摸对没有,发现没有摸对的孩子,老师便将孩子的手放在应该摸的地方,手把手教他摸,虽然班里才13人,但是几乎每一个孩子她都要手把手教一遍,有些孩子甚至教了好几遍,每节课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摸的时候两只手一起,这样速度就比较快了。”老师告诉学生。
李春艳在大学时学的就是盲文,如今也在教语文,她说盲文对孩子来说,学起来还是有点难,不同的声母、韵母等有不同的点位,根据点位所对应的声母、韵母等才能拼出音来,不过只要孩子掌握了声母、韵母等基本的知识,以后学起盲文来就比较简单了,读盲文书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在九年级的教室里,李娜同学展示了她的摸读速度。只见她拿出一本思想品德课本,随便翻开一页,将双手放在书上,随着双手在书本上划过,李娜就将书本上的内容用口读了出来,她读书的速度比正常的说话速度稍微慢一点点,随后,她又拿出一个有不同小格子的硬塑料夹,将一张纸夹在中间,随后用一个手能握住的类似锥子的东西,在塑料夹的帮助下在纸上戳出一个个点,随着“咚咚”的声音,不一会儿,李娜便将一首诗用盲文写了出来,她说她写的这首诗是《静夜思》。
一个开心的学生
10岁的邵靖尧今年才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由于今年新招的盲生只有2人,无法开班,他只能成为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跟着其他已经学了一年的孩子上课。
邵靖尧家住新平,他的眼睛只有光感,在家里时,家人把他照顾得非常好,从来不让他做什么,因此生活并不能自理,“前段时间是我爸爸在这里,不过他现在回去上班了,现在是我奶奶在这里,她不习惯住在这里,才来了几天就在不住了,等我学会照顾自己后,她就回去。”邵靖尧说。
邵靖尧的奶奶在学校里,主要就是照顾孙子的生活,帮他洗衣服、打饭、洗头、洗澡等。“在家里孙子洗脸都是家人帮他的,他母亲心疼他,有时候还喂他吃饭。”邵靖尧的奶奶说。在奶奶眼中,孙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来学校一段时间后,邵靖尧慢慢学着穿衣服,这让奶奶感到很欣慰:“他现在也会穿衣服了,就是动作慢点,有时候衣服的正反还分不出来,衣服倒是会自己脱。”
邵靖尧也憧憬着有那么一天,学会了一切后,能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我以后会照顾自己了,妈妈会高兴,我还要帮妈妈扫地、拖地。”邵靖尧开心地说,他想让妈妈看到自己的成长。邵靖尧的奶奶刚来的时候,怕孙子不习惯,不时还会去教室外看一下,看到老师教孩子的样子后,这让她放心不少:“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教,耐心好得很,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我们也放心。”
邵靖尧提到,他曾在普通小学读到三年级,那个时候在班里,他很不开心。说到这里,原本一直都很开心的邵靖尧有些哽咽了,眼泪流了出来。邵靖尧的奶奶说,在普通小学里,周围的同学都是正常的,孙子眼睛不好,看不见黑板上写的是什么,什么都学不会,也不会做作业。如今,换了一所新的学校,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邵靖尧喜欢上了这里,他说老师对他很好,很照顾他,周围的同学也很关心他,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戏,一起玩跷跷板。他说在这所学校里,他会好好学习。“将来我要考上大学。”说这话时,邵靖尧的语气里透着坚定。
盲童应适时入学
据介绍,市残联统计的持证视力残疾者目前全市共有6803人,其中0到16岁的有182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在不同的学校里读书,市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共有盲生38人,该校在盲班的课程设置上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低年级时,不仅教他们盲文,还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定向行走也是课程之一,在高年级时,就会设按摩等有针对性的课程。“从我们学校读完高中的学生中,有一些还考上了大学。”李春艳说。
据李春艳介绍,只要是7周岁左右的盲童,如果家长愿意,都可以把孩子送到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但是学校目前能招收到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都是过了年龄段才来学校读书,由于学生少,并不是每一个年级都能开班,因此新进来的学生就只能就低就读,班里学生的年龄差距就比较大。以二年级为例,年龄最大的一个是1996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则是2004年出生。“中途进来学生,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难,不仅要教以前的学生新知识,还要照顾后来的学生,给他们补课,在短时间内将学生以前学习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样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李春艳说。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盲文,有了了解社会的另外一种途径,会极大地鼓舞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孩子将来融入社会也会更容易些。”李春艳说。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春艳觉得适龄时就应该让孩子到学校就读,因为孩子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适龄时没有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要忙工作、忙生活,不可能随时照顾到孩子,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自闭,不愿意与人沟通,长久下去,孩子与社会脱节,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利。”李春艳说。
信息来源:李梅 责任编辑:沂蒙爱心家园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北京“东城区中医院杯V歌赛”成近期残疾人文化活动热点 下一篇 福彩有爱 世界无碍 淮化公益活动温暖盲人
copy@2007-2025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20492234     当前在线人数: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