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副教授尤小立认为,本科教学评估从一开始就有形式主义倾向,全国包括地方院校都要接受五年一次的评估,数量大、时间短,往往带有政绩观,短时间内评估部门必须向上级部门拿出一个结果来,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系统性造假行为的发生。
他说,评估的结果也呈倒挂的趋势,大部分普通院校评估的结果是“优”,因此,从评估的成绩上,很难看出大学教学质量的优劣。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估方式,首先根本不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地派评估组搞“大评估”,提前一年通知学校,然后再按时来评估,这样一来,校校都可能是“优”了。另外,在评估组的成员构成方面,怎样体现它的权威性也是个问题。谁对教学更内行,这应该是容易判断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评估的合理性就会成问题。
对于有人提出用一个民间的、中立的第三方来实施评估,尤小立表示,这种方式能否真正实行还值得怀疑:在目前我们这个公共空间发育不成熟的社会里,第三方没有足够的基础,它的结果不是行政化就是商业化。他最后的结论是,本科评估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好取消,如不取消,改成常规式的专项评估也比现在这样的方式好。
尤小立谈到,目前高校发展的态势十分迅猛,而现在进行的评估,只能强化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而现行评估制度的 “单一、缺乏多样性”,评估标准缺乏灵活性,则助长甚至加速了目前这种不良状况的发展。为了通过评估,学校领导层不得不按照评估标准的硬性要求 “补课”,因为在评估指标中,如果有一个方面不达标,就会影响到整个评估的结果。
评估专家:
现行评估方式有利于高校建设
“如果没有评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的规范性,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水准。”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评估专家别敦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为了达到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要求,所有学校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办学质量才有最基本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黄元河,最近正在着手准备迎接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大学教师,他认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上仍然是利大于弊的,通过评估,大家对本科教学开始切实地重视起来。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师存在重视科研、发表论文等,对给本科生授课不够重视现象。本科评估有助于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本科教学规范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认为,评估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各个国家评估的内容、方法不同,我国的评估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那些优秀的大学应当分类管理,我国目前存在多类型的学校,用现有的一套指标体系显然非常不合理,例如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学校,其条件和水平完全不一样,实践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一样,对那些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完全放开,不参加这种评价,或者建立另一套适合它们的评价体系。
实际上,杨东平教授的这种建议教育部已经采纳。2007年7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大幅度精简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各类检查、评估活动。(本报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