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残障人的一片天
浏览量:676 发布时间:2013-12-29 09:08:49
分享至

  每年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而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报刊亭,自1997年建设至今,就一直全力配合政府部门,为许多伤残病痛等低收入者提供融入社会、公平竞争的平台,解决了他们上岗就业问题,报刊亭经营人中,残疾人占10%,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为了解北京残疾人经营报刊亭的现状,笔者近期采访了几位残疾人报刊亭经营人。

  身残志坚的吉磊

  吉磊出生于1984年3月1日,出生时由于头部小脑受伤,影响了肢体平衡机能和语言功能,勉强上到初中就无奈辍学在家。由于语言障碍和身体行动不便,吉磊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报刊亭开张那天,正是吉磊18岁生日。经营初期,吉磊虽然身体行动不便,但仍每天骑自行车去批销中心取报纸,有时还会帮助别的报刊亭把报刊取回来。每天早上6点半开门,晚上8点关门,十几年如一日,吉磊把报刊亭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正在笔者和吉磊聊天之际,吉磊的母亲崔阿姨进入了报刊亭。几句热情的寒暄过后,笔者看到眼前这位56岁的阿姨依然神采奕奕。然而在笑容背后,必定藏有崔阿姨经历的艰辛和困难。“吉磊出生时候小脑受伤,到三岁时候还不会走路、说话,我只能辞职全心全意照顾他,想尽办法给他治病。”崔阿姨从未放弃自己的孩子。

  除了母亲,吉磊的妻子也在他背后默默地支持他。“选择嫁给他,就是因为他的善良、体贴。”吉磊的妻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身体行动不便而且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吉磊想的,不是如何向社会索取,而是给予。吉磊的报刊亭位于北京西客站附近,人流量很大,十几年来,吉磊已经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吉磊的妻子说:“他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见不得别人饿着,就是这么个人。”

  几十年如一日的李默龙

  李默龙的报刊亭在北大医院附近,至今已经营了十五六年。李默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一到冬天就腿疼,吃药看病也没什么效果。经过仔细考虑,终于选择经营报亭。现在一家人都靠亭子吃饭,十五六年时间,靠着小小的报刊亭,李默龙供女儿上了研究生,明年就毕业了。

  李默龙除了靠报刊亭解决了生活问题,精神层面上也得到了满足,平时喜欢看《足球》等方面的杂志、新闻,同时,也经常和医院的医生聊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些帮助他人的事情:帮助盲人过马路;借给急需看病的人钱,甚至连身份证抵押都不要;捡到别人落在亭子的东西,从来都是完璧归赵,实在等不到施主,便会联系派出所。

  自力更生的韩卫民母子

  1993年到2001年,韩卫民在街边修了八年的自行车,后来清理车摊,韩卫民失业了。2002年,有人向他推荐经营报刊亭。由于身患疾病,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对他很是照顾,分配了一个报刊亭给其经营,于是,韩卫民一直经营报刊亭到现在。  报刊亭除了带给韩卫民经济收入外,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他有了精神上的寄托。谭阿姨说:“让孩子经营报刊亭,就是想让他和社会有所接触,多和别人说说话,多学习点知识,这样他对社会也有所了解。如果只呆在家里,人就封闭了。经营报刊亭,有个事儿干,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为社会做点贡献。”

  平时,韩卫民经常帮助陌生人指路,免费帮助街坊邻居照看物品,还特意在报刊亭里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方便别人使用。街坊邻居这些年也给了韩卫民母亲谭保凤莫大的帮助,韩卫民一犯病,就帮忙叫来谭保凤,看到有治疗癫痫的方法,也马上告诉她。谭保凤说:“只要儿子愿意,就会陪着儿子一直把报刊亭经营下去。”

  街角路边的一个个报刊亭,是北京城中一个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行人得到帮助,读书人买到自己心仪的读物,对于一些罹受疾病痛苦的人来说,报刊亭,撑起了他们的一片天!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宁河县:关爱残障学生牵手庆祝新年 下一篇 志愿者送盲人返乡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666815     当前在线人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