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信息
音频展播
爱心影院
软件下载
家园论坛
通知公告
新闻信息
音频展播
爱心影院
软件下载
家园论坛
新闻详情
残障者筑梦
浏览量:747 发布时间:2014-05-29 08:47:30
分享至
5月的第3个星期日是法定“助残日”。这一天,50多位深圳残障人士被市残联邀请到西涌天文台参观。各个城区和街道的慰问活动也一如既往地进行。同日下午,十几位深圳聋人却相约来到深圳草莓音乐节,“听”他们的偶像——芬兰听障嘻哈歌手Signmark“唱”R&B。
露天舞台下,人们在溽热的空气中随歌起舞,听障者邵成松和他的朋友也在其中。酷酷的黑人歌手玩弄着唇齿音,重低音的鼓声震颤着地面,36岁的Signmark和两位聋人舞者则应着这震颤,把rap译成手语,用他们的表情、身体和四肢“唱”出另一种乐感。演出结束后,邵成松和朋友聚在舞台一侧围栏边,与Signmark用聋人特有的方式拍肩示好,“虽然是外国人,但他用了我们能理解的手语,我们都能明白歌词”,邵成松用手语说。
最令听障者受用的,是Signmark在视频中的手语宣言:“我们想向听障者展示,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我年轻时,老师和朋友都说,‘你是聋人,你做不了音乐’。而如今,我在柏林的舞台上举办了音乐会。”
在邵成松的成长经历中,“这件事你做不了”的定论常常伴随着他。他曾经从体校校长、设计公司老板、快餐店同事的表情里读到过这句话,但更多时候,这句话却以一种人们未曾觉察的方式决定着他的未来。这也是“月亮孩子”杨仁良、先天性肢残江文山、盲人刘小飞们共同的经历。
“好斗”的孩子和“卑微”的孩子
听障者邵成松童年时是一个好斗的小孩——同龄孩子笑他听不见,他就跟他们打架,但“好斗”的背后是脆弱和恐惧。
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傍晚,深圳元平特殊学校显得静默空旷,几个打篮球的孩子格外显眼。生活老师邵成松展开两臂,做着大大的手语:“不要玩了,天气不好,很危险”。远处的孩子用手语求情:“再玩一下就回去”。手势急促代表严肃而不容辩驳,缓慢代表商谈,听障者间的对谈就这样安静而激烈地持续了几个回合,最后以孩子们收起篮球而告终。
与邵成松的交流时而用纸笔,时而用简单的手语,他有时写自己是“聋人”,有时写“听障人”,还特别在纸上把“聋哑人”的“哑”字画去,写上“我只是听不到,不是哑”,但QQ空间里的他更激烈:“不要叫聋人,我们是听障人!”表情和字迹中的倔强透露着童年印记——一个好斗的小孩,同龄孩子笑他听不见,他就跟他们打架,“我赢了,后来他们怕了我”。
“好斗”的背后是脆弱和恐惧。邵成松7个月时因为发烧而失聪,但直到7岁时才隐约意识到这个事实,因为“发现父母和别人交流都用嘴”。1980年代,他的老家还没有卖助听器,学语言是用图片来对应文字的形状。8岁时第一次用助听器,却发现“已经听不懂人们说的语言了”,“突然来了很多声音,好复杂,好头疼”。
对待懵懂孩子发出的嘲笑,杨仁良曾感觉愤怒到极点,但更多时候觉得自己“很卑微”。出生于广西的他先天患有白化症,视力很差,被定为二级视力残疾。上学前,身边都是自小为伴的朋友,他们从来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同。他到离家稍远些的地方上学时,听到了侗语中很难听的词——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全身长着黄毛、像动物一样的人”。
杨仁良为此感到“难过”、“害怕”。“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仅在特点上是不同的,而且地位上也是不同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与人相处从不敢提自己的想法,“别人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但天生聪颖的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却很舒展,“我总是在想,地球有多大?我们为什么活着?我长大以后会怎么样?”也因为这样,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小学毕业的时候,杨仁良变得非常有主见。全年级100多个人,只有几个人考上了普通初中,他是其中之一。村里有人想买他的录取通知书,便说“你都看不到黑板……能学下去吗?”也有亲戚说,以他的状况,“读了也白读”。杨仁良铁了心要去读书,“我觉得如果不接受教育,我以后的路会更难走。”
这个一度自卑的孩子想要自救。初中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语文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表扬他,他害羞得把头垂到桌上,“耳朵像烧炭”。来找他讨教学习方法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想“帮助别人把价值发挥出来”,“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卑微,而且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有活力”。
“能上学”的学生和“不能上学”的学生
盲人张蒙翔小时候无法和小伙伴一样去上学,他的老板刘小飞要幸运很多:读书读到十几岁。
“以前我们说‘残废’,后来说‘残疾’,现在说‘残障人士’,这背后是助残理念的变化”,邢宝强说。1岁时,骨髓灰质炎病毒伤害了他的右下肢,“其实只是走得慢一点”,如今身处残障群体中的他,是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社区残障人士的专委。在他看来,尽管近年来残障人士受教育和就业在改善,但“残”这个字仍难躲开机会的丧失,“视障和听障尤甚”。
“在农村,盲人被认为是没用的”,在园岭一家盲人按摩店,来自四川农村的90后按摩师傅张蒙翔(化名)说,这已经是自己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小时候,张蒙翔无法和小伙伴一样去上学,父母不知该拿他怎么办,“只好放家里”,他自己也一抹黑。14岁那年,当地政府推出政策,他得到了免费进盲人按摩学校的机会,毕业后在四川老家找了一份按摩的工作,两年后来到深圳,“听说深圳是个大城市,离海也很近。”
比起张蒙翔,他的老板——42岁的刘小飞要幸运很多:读书读到十几岁。他自幼爱读历史书,但眼睛因为生病而越变越差,直到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另一只眼的度数也只到小数点后两位,“变成盲人后,我就没办法上学了”。刘小飞花了3个月学会了盲文,却找不到喜欢的书籍可读。彼时国内只有一家盲文出版社,“出版的书大多都是按摩和医学,就这样,我慢慢读不到历史书了。”
“1980年代在我们陕西山区,眼睛不好的人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学按摩,要么学算命”,刘小飞回忆,有盲人朋友拜师学了算命,而他选择进一所特殊中专学校,接下来的选择倒也简单——盲人只有按摩这一个专业,聋人也只有木工和裁剪两个专业。每一天,刘晓飞上课的内容除了语文,就是按摩。
刘小飞说,如今时代在变,许多盲人有机会学心理咨询、钢琴调音和法律,有位深圳盲友还在准备司法考试,但放下按摩这门手艺的人比例不高。他常颇有危机感地告诫晚辈:“按摩是我们的饭碗,饭碗是不能丢的,有了这个饭碗,你再去看看什么更适合自己,多学一点东西总是好的。”
他身边的盲人中,想参加高考的更是少数。在郑州亿人平社工助理王瑞的眼中,这不是意愿问题,而是机会问题,“长期以来,盲人一直没有办法参加普通高考,我的母校青岛盲校办了20年盲人高中,一直没有人能够参加高考”。
比起盲人,聋人的选择看似更多,其实并非如此。邵成松一直想做的事只有一件——踢足球。直到现在,他的名片还印着“足球幻想之路”。14岁时,他从电视上看到墨西哥世界杯录像,阿根廷球员马拉多纳连过5人的飒爽英姿点燃了他的梦。他自己琢磨规则,学着踢球和传球,“跑多久都不累”。
妈妈拗不过儿子的一再坚持,决定带邵成松去黑龙江体校,校长表情严肃,连说三个“不可能”。回忆起回家路上的情形,邵成松用手语作出泪如雨下的样子——母子俩一前一后,默默流泪。但这个犟孩子还是在心里说:“我不相信世界上没有聋人踢球。”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念书时,他遇到了一帮球友,后来去了北京,业余又当上了北京手语足球队长。
很远的梦想,很大的不同
邢宝强成为深圳“分散按比例就业”第一批残障人士,数年观察发现,残障人士在晋升、福利方面普遍受到差别待遇。
“一个新的现象是,我们社区的残障人士中,年轻一代大部分都有专科以上学历,比我们这一代要好得多”,邢宝强说。长期关注残障就业平等权利的NGO“广州众一行”公共政策研究员黄诗欣则表示,“就业歧视使得残障人士只能从事一些工资低、不稳定的工作,许多高学历的残障人士难以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被困在劳动市场的边缘。”
忆及“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政策出台前的境况,邢宝强说残障者的就业可用“恶劣”形容。1990年代,他毕业于深圳一所普通专科学校的家电维修专业,“毕业时班上其他人都进了机场、银行、通信公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企业’”,他说,“而我呢,一毕业就失业了”。
打散工数年后,邢宝强成为深圳“分散按比例就业”的第一批残障人士,在一家传呼台做“CALL台先生”,不过彼时绝大部分工作只提供给肢体残障人士。他数年观察发现,这些岗位上残障人士在晋升、福利方面普遍受到差别待遇,“有个肢残的朋友去跟老板反映情况,请求加薪,老板说,给你工作就不错了,可是她跟一般员工明明做的是同样的工作。”
在政策之外,不少残障人士更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与意愿,通过一般招聘争取到工作机会,而不是“先把你圈出来,再给你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待遇”(一位残障者语)。
1990年代,黄建华带着在江西老家的荣誉证书来深圳找工作,老板们纷纷摇头。“身上的钱不够时,跑到沙头角买了几瓶啤酒,想喝完就投海自尽”,他在QQ采访时这样写道。心灰意懒时只见远处有一条小船,“老妇掌舵,老夫抛网”,他立刻拿出相机按下了快门。这依然存留的摄影本能提醒黄建华“仍然活着”,如今他是深圳残疾人摄影协会会长。
但直到近年,黄建华的遭遇仍在许多人身上发生。2010年,杨仁良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专业,来深圳求职时,他体会到了昔日长辈们所担心的“艰辛的路”——投递了几百份简历,经历了几十次面试,每次都无功而返。所有对他履历满意的人,只要见到他本人,就会以各种理由婉拒。也有人直接告诉他:“你的样子对他们(学校学生)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
即便毕业于人们眼中“聋人很好就业”的美术专业,邵成松也经历了颇多波折。提及2013年以前在北京工作的经历,邵成松常写的字是“嫌”。第一份工作是老师帮忙介绍的,做游戏画面设计,需要根据同事的策划案画出场景。但同事们对需要靠手语和写字来沟通的他却缺乏耐心,“嫌我笨,懒得交流”。他给记者看游戏策划案中的一些辞藻华丽的段落,但即便是记者看了三遍,也仍觉得那段文字晦涩不已。
第二份工作是给“听人”(注:听障人士口中的“能听到声音的人”)的画稿上色,但每月只有800元工资,比做同样工作的听人同事少很多。其后他又换了几份快餐店的工作。最后一份是在永和大王,从同事们的口型中,他“听”到了一些嘲笑。听说“深圳对残疾人比较好”,邵成松最后选择来到了深圳,在这里结婚、生女,但离足球教练的梦想仍然很远。
“期待可以做想做的一切”
2012年,先天性肢残的江文山计划用9个多月环游中国,最终,总计行走40589公里,并在途中用左手同超过31000个朋友握手。
然而,对于残障群体而言,并非所有的梦想都注定不能开花结果。像Signmark一样,江文山和他的朋友那苏图、徐毓臻,也正在一步一步接近他们的梦想。
因为先天性肢残,小时候的江文山感到很自卑,不敢出门见人,只有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陪伴着他,也就是在那时,江文山埋下了环游中国的梦想。
2012年,江文山觉得“梦想不能等”,在网上发起每公里10元购买梦想行动,计划用9个多月的时间,环游中国88个城市,行走31686公里,和31686个公民握手。期间有批评,更有质疑,但最终,江文山总计行走40589.2公里,并用自己的左手同超过31000个朋友握手。
如今,已经回到深圳的江文山开始支持更多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为此,毕业于深圳大学的江文山还在朋友的支持下,在深大附近开设了一家名叫“Dream House(筑梦空间)”的咖啡馆。
徐毓臻就是江文山支持的众多残障人中的一位。今年刚满27岁的徐毓臻出生于中医世家,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下肢留下了肢体残疾,出门只能靠自行车代步。徐毓臻说,因为家学的缘故,他从小就有机会熟读经典。相比更严重的肢残人士、听障者、视障者,他也一直有机会在普通中学、大学就读。“因为出门不方便,我也有机会在家读更多书,思考更多问题。”
徐毓臻唯一一次感受到的不公,是到广州上大学报名的时候,学校不想录取他。父亲陪着徐毓臻找到了广州残联。在广州残联的干预下,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去年,徐毓臻和弟弟一起来到了深圳,在梧桐山开了一家中医馆。今年,他期望像江文山那样环游中国,为大家普及中医知识,更期待以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残疾人实现梦想。“走路对他来说很困难,这样的方式更有意义。”江文山说。
江文山说,筑梦空间之后,自己准备再成立一个梦想基金,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他们的梦想。目前,梦想基金已经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当你想着梦想进发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被激发的能量更大,也会发现梦想变得更清晰,可能性也会更多。
最终走上公益道路的杨仁良,还是常常梦到去给学生上课——做老师是他从初中以来的心愿。上周五他以残障人士权益倡导者的身份,受邀到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去做一个小时的分享,他感到圆了教师梦。现在,他想做“残障教育理念的赋能者”,“为自己和在角落里无法伸展的群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知道怎么做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要求或者歧视的框框里”。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刘昊 张仁望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人事部门拒录视障考生被诉案开庭 公务员体检标准被指涉嫌残障歧视
下一篇 2014全国盲人足球赛福建夺冠 教练透方言成秘密武器
邮箱登录
发送验证码
登 录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880407 当前在线人数:325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