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教育部专家李天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特殊教育专题报告发布会中表示,“最近几年我们在基层一线调研的时候,有很多听障的人士反映在取得教师资格的时候遇到障碍,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但是教师资格的设计还没有对听障人士如何从事特殊教育提供合理的便利。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正在研究政策解决这一问题。”(来源:澎湃新闻网)
这个忽如其来的好消息在聋人圈里一下炸开了锅: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应!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公开场合对于为聋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正面表态。
在目前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需要提交普通话水平证书、在笔试通过后参加以口语形式进行的面试、并在通过面试之后接受体检,这三个以口语为标准设置的要求对于许多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差的聋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规定下,大量的听障人士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因而几乎不可能成为有正式编制的老师,不是沦为多年的“代课老师”,就是无奈之下选择另外的职业。
面对这样的情况,早在2013年,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教17年却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聋人仰国维,便曾经和8位残障人士一起寄建议信到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
到了今年,“为聋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供合理便利”的议题再次为聋人社群所关注,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向教育部和中残联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在9月27日国际聋人节,手语节目《欢行手语》的主持人杜银玲将一封有来自全国各地61名听障人士签名的建议信寄给教育部和中残联,希望两个部门能够改革目前的政策,为听障人士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供合理便利,还他们平等的就业权利。
苦等了一个月却没有得到回信,聋人再次行动起来。今年的11月3日开始到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听障人士,以连续30天接力向教育部和中残联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向两个部门直接询问聋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否可以得到免考普通话、以手语进行面试、以及修改体检标准这三样合理便利。
30人,30天,30个省,一天一人两信,聋人们自己准备申请表格,自己承担申请的邮寄费用,用团结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在接力寄信行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聋人们看到了教育部专家对于聋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遇到问题的表态:“教师资格的设计还没有对听障人士如何从事特殊教育提供合理的便利”,不仅如此,该专家还表示,“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正在研究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行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当天,杜银玲再次向教育部和中残联寄出《关于为听障人士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供合理便利的建议信》,对这一回应表示欢迎,并且为听障人士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正是“打破障碍,敞开大门:建设包容所有人的社会”。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世界各地的残障人士都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权利发声,争取被社会平等地对待。但是在中国,这一日子却被“书画展览”、“助残公益演出”所充斥着,而这一节日用于争取权利、改变社会态度的一面却鲜会被提及。这些行动的聋人,却试图打破制度障碍,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平等、多元的社会。
※ 本文为原创投稿,作者:黄诗欣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