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预计2018年上市
浏览量:1347 发布时间:2017-08-10 20:37:21
分享至

    近日,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等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在厦门举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微纳仿生团队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在小组赛名列第一,还荣获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总决赛团队组冠军。

     该团队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美国院士领衔,海外一流的人才团队作为核心成员,致力于研发并产业化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新一代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技术,为全球2000余万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提供重见光明的可靠方案。该团队已建立先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将于2018年进入临床,抢占国内有源植入及高端眼科医疗器械的千亿市场。

    吴天准博士 微纳仿生团队参赛项目为“新一代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该团队首席科学家为人造视网膜之父、美国工程院及医学院两院院士马克·霍默恩(Mark Humayun)教授,依托深圳先进院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吴天准。远渡重洋诚邀贤才在全球范围广泛吸纳人才,是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一直以来的有效举措。正是基于这一举措,深圳先进院有了与海外诸多华人科学家的良好互动渠道。

    机缘巧合,深圳先进院副院长郑海荣在与南加州大学华人科学家周岐发教授交流时,获悉同在南加州大学的马克·霍默恩正在做一件颠覆性且能造福广大盲人患者的事情——人造视网膜技术研究。

    经深入了解后,郑海荣向樊建平汇报了相关情况。在与相关领导达成一致共识后,亲赴南加州介绍深圳先进院立足于工研院的新体制与科研实力,并成功将马克·霍默恩等多位著名科学家引进到深圳先进院。其中,马克·霍默恩作为首席科学家,以“新一代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项目争取到了广东省创新团队、深圳市孔雀团队支持。 Mark S.humayun教授 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主席,美国顶尖的多希尼眼科研究所前主任。

    现任南加州大学工程院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细胞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员,为仿生电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之一。 开发了世界首个人造视网膜,并获美国FDA认证和欧洲CE mark,被誉为“人造视网膜之父”。

    人造视网膜团队由马克·霍默恩牵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罗伯特·格拉布斯教授作为顾问,团队核心成员还包括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IEEE Fellow、加州理工学院戴聿昌教授,SPIE fellow、南加州大学周歧发教授,以及日本、美国、中国香港等地区一流大学引进的博士。

    截至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成员已经获得外专千人1人次、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1人次、中科院特聘教授1人次,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2人次,广东省特支计划1人次,深圳市孔雀计划4人次;在重要奖项方面,马克·霍默恩于2015年获得美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用于表彰其在人造视网膜方面的重大贡献为数以千万的盲人群体带来希望,周歧发教授2014年入选了国际光学及光子学会(SPIE)及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会(AIMBE)的会士等。 让盲人重见光明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曾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器官,更是容貌的中心,是传达内心世界的重要突破口。

    视力受损是全球一大难题。来自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全世界约有2.46亿人视力低下(患病率3.65%),3900万人目盲(患病率0.58%)。中国共有6726.4万人视力低下,824.8万人目盲,占世界盲人总数的21%,早已超过诸如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家的人口数。其中,角膜疾病是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也是眼球摘除的第一因素。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85%的角膜盲源自感染性角膜病,且每年新发角膜盲患者约10万人。 吴天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解决让盲人重见光明这一全球性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而人造视网膜技术的出现则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如果用数码相机来做类比,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就相当于镜头,眼球后方的视网膜是感光器件,视神经等同于连接感光器件和存储卡之间的线路,而大脑后部的视觉皮层则是存储卡和后期处理软件。

    吴天准说:“色素性视网膜炎或老年性黄斑变性这样的疾病会让视网膜失去功能,让这部相机无法感知任何图像。” 视觉的产生依赖于三大组织器官:眼球(主要为视网膜)、视神经、视皮层。因此如果想恢复视觉,就必须研发出能替代这三种组织的假体,即视网膜假体、视神经假体和视皮层假体。

   “这三类视觉假体刺激位点不同。”吴天准解释道,“视皮层假体是应用微电极直接刺激初级视皮层,可有光感的产生,但无法形成图像;视神经假体则是刺激神经束,不需要完好的视网膜结构,但分辨率低、手术难度大,也存在很大风险,目前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而视网膜假体是在视网膜的特定位置植入微电极(或光电)阵列,把外加视频和图像信息转换成电子脉冲,刺激特定神经细胞,再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视皮层和大脑中枢。” Argus? II Retinal Prosthesis System 马克·霍默恩已经证实,通过用小电流刺激视网膜后的神经节,可让盲人重见光明。

    目前,以马克·霍默恩为共同创始人创办的第二视觉公司(Second Sight)历经十余年的产业化研发,已开发出60像素的人造视网膜产品,并已获得了美国食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标准(CE mark)认证,单个产品售价约15万美元,价格昂贵。“患者植入后的运动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吴天准指出。基于此,深圳先进院人造视网膜团队计划研发下一代高性能、低成本、可惠及全球千万盲人的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产品(126像素及以上)。

    优势技术抢占市场 目前全球从事人造视网膜及相关技术研究的单位共有十余家,深圳先进院人造视网膜团队具有鲜明的技术优势。

    吴天准告诉记者:“我们项目以马克·霍默恩教授作为技术指导,以深圳先进院为依托,借助国内制造业先天优势,研发制造下一代高性能、高分辨率(126像素及以上)、低成本(目标产品售价为12万人民币/件)的人造视网膜产品,有望让失明群体能够看到更清晰的世界。” 人造视网膜团队成员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探索和高强度工程研发,2016年团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126通道人工视网膜植入体的原型样机的组装和集成,开发了体外穿戴式电子原型系统,掌握了植入式高密度电极、植入式IC、植入式封装、无线传输等核心技术,并成功完成了126和1024通道电极的猪眼植入手术。 团队各负责人对人造视网膜项目进行了整体布局,并积极推进该项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事宜。

    目前,人造视网膜团队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深圳市的项目中期考核。 在深圳这样一个创业大环境下,人造视网膜团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拟在近期成立新的高端医疗器械公司,以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为旗帜,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为神经电子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贡献力量。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2015澳大利亚开发仿生眼球帮助盲人复明 下一篇 一场特殊的运动会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813994     当前在线人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