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CPU的艰涩之旅 本刊记者 齐介仑 蕴积五千年历史文化精髓的中华民族显然并非缺乏足以张扬于世界的智慧成果,然而,与言必称四大发明、两弹一星的情状相互映照的,却是晚近中国科技界的整体性式微与创造力不济,时值今日,业已囊括13亿子民、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现代中国最为迫切寻觅的,似乎正是借此提振国人士气的创造性精英、创造性突破以及在精英、突破背后更为强大、更为炽烈的爱国情感。 回溯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科技进程,我们有理由对那些曾默默无闻为中国奋起而励精图治、甘于奉献的伟大科学家们表达钦佩与景仰之情,王淦昌、邓稼先、彭恒武、钱学森、袁隆平……这些或已过世、或仍健在的科技标杆,已然民族脊梁,而在其看似沉闷、平凡一生的精神内核里,更多体现的,恰恰是独立于现代市场经济之外的另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 反观近年来以汉芯事件、方舟事件为里程碑标志的中国科技界,尽管大量读者对延续已久且封闭、独特的中国专家体制积弊、对政府的盲目扶持、对缺失的项目监管提出了诸多一针见血的严肃批评,但体制的痼疾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显然非一朝一夕间便可以看到大动作的,而科技项目的上马却丝毫没有停顿,尤其汉芯造假案广为人知之后,本已高度膨胀的群众情感遭遇极大打击,读者对中国科技产业的质疑似乎已渐次形成习惯,科技界已无可回避地走到一个亟须通过恰切途径重塑国人信心的重要关口。 在这样一种相对特殊的舆论氛围里,龙芯的横空出世所引发的巨大关注似乎已令中科院计算所战战兢兢,而坊间关于龙芯的大量质疑与声讨,几年来一直不曾间断,“造假说”、“侵权说”不绝于耳,本已尴尬万端的龙芯研发团队对于国产CPU产业化路径的焦虑更日趋演化为公众与媒体间对于龙芯几成定见的“废物说”、“垃圾说”。目标市场的不明晰,产业链的过长,与相关企业合作沟通上的不理想,自身技术的非强势,竞争对手的打压,一系列困难与阻力伴随着龙芯项目的不断推进而日见明朗,龙芯课题组对此压力重重,计算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谢绝了一切媒体就此话题的采访,拒绝对此再度发表任何言论。 对于龙芯话题三缄其口甚至竭力为之袒护的,非但中科院计算所一方,中关村管委会为统一口径甚至明文限制相关人员的媒体接触。2007年7月12日上午10点,本刊记者在信产部如约见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小田。在之前的沟通中,徐表示,他对龙芯很关注,可以谈,但最好不限于采访提纲的内容,记者表示认可。而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沟通中,徐对本刊记者掌握的详尽材料提出查阅的要求,否则“不方便深入讲观点”,并对记者多次暗示,不论哪里的记者,媒体的导向不能出现问题,协会要帮助把好这一关。记者断然拒绝了徐的提议。 诸多业内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直言,龙芯当下的困境除却技术性能上的不足之外,中科院以及中科院计算所在管理机制上的过于含蓄使得龙芯基本丧失了进入国家采购的可能性,而体制上的繁冗、保守以及过多的自我利益期待,迫使龙芯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企业不能顺利进入龙芯的产业环境,龙芯孤军奋战实属无奈,而这样的尴尬状态显然无法长期支撑下去,市场瞬息万变,而留给龙芯的时间已经不多。
做与不做 对于“中国上马CPU项目有无必要”的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与之连带的另一个问题似乎更为紧要,也即,在英特尔、AMD等国际主流通用CPU厂商基本100%覆盖IT产业且其性价比日趋看好的情形下,“中国到底值不值得做CPU,是否划算”。 可以看到,随着台湾威盛电子于技术和市场上的逐渐萎靡,在高集成度与高技术含量的全球CPU阵营内,之前的三足鼎立格局已逐步演化为英特尔与AMD的两强互搏,全球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两国尚且没有CPU产业,中国是否值得冒险?在如此高垄断性的市场生态里,力图从无到有、赤手空拳打出一个全新的中国产CPU,其难度可想而知,对此,业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做,因为不划算。 ST(意法半导体)工程师杨柯对本刊记者谈及他的观点时表示,中国做国产CPU的意义不大,也没必要,但既然做了,就要抓住目标市场,盯准应用,架构要选对,在没有太多积累的情形下,力图几天之内搞出一个CPU,是不可能的,而且期望在短时间内形成英特尔的技术实力与影响力,也不现实。“如果非要为合理性找到一个借口的话,我认为,中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CPU,哪怕性能再差都无所谓,逐步积累技术,积累人才队伍,积累中国在这个产业里的影响力,坚持下去,应该是个出路”,杨语气并不坚定地对记者说。 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北京应用材料高级顾问、资深半导体行业专家莫大康似乎更愿意与记者重温这样一段故事: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空袭巴格达之前,将伊拉克打印机集成电路上隐蔽的病毒遥控激活,使之侵入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主计算机系统,导致伊军指挥系统失灵,随即整个伊拉克防空系统彻底瘫痪。“谁拥有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莫大康表示,美国牢固掌握全球CPU话语权,并长期将中国划归为敌对国家,且在对华半导体技术与产品出口上多有限制,“上马国产CPU,要从长计议,如果仅从暂时的经济利益上着眼,那是认识上的肤浅”。 莫大康进一步认为,半导体工业在中国,一定是由政府买单,而不应由老百姓买单,发展龙芯不是为了农村,更不是为了农村的孩子,如果真的那样理解,就是走偏了。 7月18日,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CPU首席设计师胡伟武在计算所贵宾厅接受《财经文摘》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CPU当属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投入的领域,属于科技界的“珠穆朗玛峰”,中国在该领域确实没有太多技术积累,但CPU关涉国家安全与国家机密,出于国家战略安全考虑,CPU必须要上。依照胡伟武的观点,首先,中国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应只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要往高处走。其次,中国一定要发展可控的技术工业,而以CPU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无论如何也不能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与过多陈述国家战略安全的诸多意义相互比对,在支持国产CPU的一方中,几乎无人愿意深究国产CPU到底具备怎样的市场机会,大略所有的言论都指向一点:这个东西据说对国家安全有利,那么大家理所应当地要去支持它,即便政府倾全国全民之力大发展之,也完全可以理解,也在正常、正确的范畴之内。 赛迪顾问半导体分析师李柯不能认同上述看法。李柯认为,究竟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究竟是确为国家主导还是某些人执意要标榜国家意义,这一点要区别开来,对产品本身意义的盲目拔高其实并无任何实质性利好,而且顺延如此思路发展下去,政府支持也将流于盲动,汉芯、方舟的前车之鉴需要不断记取。 信产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负责人邱善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国家安全不是一个CPU就能解决的问题,但CPU很关键,如果有,安全保障系数就更高,但没有也并非意味着国家就不安全了。“全球不就一个英特尔吗,那全世界除了美国就都不安全了?关键是龙芯CPU是否能够在国家安全中真正发挥作用,怎么发挥作用”,邱善勤做上述表示。
侵权说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CPU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系统,其一为CISK系统(复杂通用指令系统,或称复杂通用指令集),其二为RISK系统(精简指令系统,或称精简指令集)。大家广泛知道的是,采用CISK系统的CPU被称之为x86架构,如今该架构已成为全球CPU的主流架构,英特尔与AMD为其代表企业。而在相对弱势的RISK系统内部,分别存在几个小的阵营,其一为power阵营,基本为三家企业主导,IBM、HP和摩托罗拉。其二为sparc阵营,SUN主导。其三为MIPS阵营, MIPS科技主导。而中科院计算所先后推出的龙芯系列通用处理器所采用的,正是RISK系统中的MIPS架构,而媒体关于计算所与MIPS间专利争端的猜测大略缘起于此。 在胡伟武于2001年10月发表过的《我们的CPU》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虽然我们所筹备CPU设计由来已久(从2000年初就开始做预研),讨论了许多轮,但我们真正开始动手设计是在2000年11月。刚开始是唐志敏和我领着七八个研究生做系统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指令系统以及流水线结构。在设计之初,李所长(李国杰——记者注)在全所会议上就确定了“高性能、通用、一步到位”的目标。后来,唐志敏和我又确定了兼容以及采用RISC结构这两个具体目标。当时虽然IA-64结构炒得挺热,但我们还是决定采用RISC结构,现在看来,这是对的。指令系统我开始建议与Alpha兼容,但唐志敏最终定为与MIPS兼容。” 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相对于x86架构的高集成度,MIPS架构更容易被学习与仿制,而在龙芯之前的北大众志、方舟一号二号都曾采用过MIPS架构进行开发设计,奈何都没有成功,而中科院计算所在没有得到MIPS正式授权的情形下,擅自推出这样一个基本全盘复制MIPS架构的通用CPU芯片,显然惹恼了MIPS,而MIPS之所以最初没有大张旗鼓地展开国际诉讼,存在两个原因:其一,从产业内部来说,相对于ARM阵营,MIPS的力量还很弱小,MIPS非常希望能够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扩大阵营、增强实力。其二,龙芯尚未形成商业气候,MIPS也在进一步观望中。 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当中科院计算所因龙芯电脑匹配操作系统而奔走于微软时,来自MIPS的一封措辞严厉的邮件开始为微软注意,对专利的看重以及对诉讼风险的担心使得微软最终放弃了本已谈好的合作,而为龙芯定制的Windows CE 遂胎死腹中。个中尴尬正如胡伟武后来对本刊记者所言,“根本不是龙芯跑不跑Windows的问题,而是微软支持不支持我的问题。” 中国开源软件联盟主席陆首群在与本刊记者谈及龙芯与MIPS时分析说,计算所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非常有效地利用了专利时限的可乘之机。据陆首群介绍,MIPS总计80项相关技术专利,而根据目前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专利时限,到龙芯开发成功的当年,其在中国至少已经有76项专利已经过时,因此,起码在中国境内,龙芯通过某种途径完成的技术复制并未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侵权,但此后一直到2006年以前,MIPS仍旧有4项核心专利处于法律保护之内,龙芯自然无法堂而皇之地搞“拿来主义”,遂与MIPS接洽,而接洽的结果是,计算所认定MIPS要价太高,“100万美元是计算所无法消受的数字”。因谈判未果,龙芯研发团队转而试图自行突破该四项专利,“最终取得了成功”,但因与MIPS架构不完全相像,于是与MIPS不兼容的尴尬便难以回避,而由此产生的困窘令计算所更加苦不堪言。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计算所最终通过与ST(意法半导体)合作的方式,借助ST,向MIPS缴纳相关费用,“曲线”获取了MIPS的全部架构专利以及正式授权协议。 对于专利之争,邱善勤对本刊记者称,像龙芯这么大的一个事情,没必要如此遮遮掩掩,“我用了你MIPS的东西又怎么了,我给你钱了,买完以后能够为我控制,那就是我的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用得着这样支支吾吾的吗?”邱善勤认为,只要系统可控,买来的专利也是自己的东西,不一定非要一行代码一个字母地写出来才属于自主
知识产权,因此,龙芯也没什么好丢人的,但在这个问题上,计算所没有想清楚,它应该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公开。 对于龙芯借道ST、购买MIPS最后四项专利技术的说法,胡伟武并未从正面回答,而是多次向本刊记者重申,“计算所更为看重的,是‘MIPS compatible’(与MIPS兼容)这个标,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立科研院所,是要负责任的,我们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是绝对不会去干侵权的事情的,这个你们要放心,国立的科研院所,中科院,久负盛名,怎么会去做侵权的事情呢?”
决裂微软之后 尽管龙芯号称具备多个应用方向,但业界最为关注的仍旧是龙芯PC的发展前景。 由于龙芯独特的MIPS架构,微软通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无法与之匹配,而先前计算所与微软多次沟通并预定的Windows CE解决方案也因微软一方的踌躇,于无奈中宣告瓦解,龙芯最终不得不与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逐渐拉近距离。在硬件上,面对英特尔的凌厉攻势,龙芯还显得极其稚嫩。在操作系统上,Linux于软件种类、性能、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远远无法与垄断行业几十年的微软相提并论,龙芯的产业化焦虑不期而至。 莫大康向本刊记者表示,即便龙芯采用Linux架构,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最简单的一点,龙芯的国际化怎么走?目前国际主流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如今Windows普及得那么深、那么广,龙芯与国际接轨将很成问题,“要知道,用户不单纯是联机上网就完了”。 中标软总裁韩乃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就开源而言,尽管微软很强势,但近年来,Linux阵营也在一点点扩大,年均市场增幅甚至达到了30%-40%,发展得非常快,而且Linux是一个可以为工程师修复与控制的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自我管理,比较贴近龙芯对于安全性、机密性的要求。据韩称,在技术上,Linux是没有“后门”的,而微软为监控盗版软件而设立的“后门”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韩进一步说,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设计不仅体现了微软公司的意志,美国中央情报局亦参与其中,而微软设计的后门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移交中央情报局,非常难说,基于这一点,开源的Linux具备更强的系统安全性。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认为,Linux起码存在两大弱点,第一,娱乐功能太少,第二,不能离线运算。但陆同时认为,Linux也有其令人振奋的一面:首先,Linux服务器已日臻成熟,桌面软件已“可用”,尽管还不丰富;其次,Linux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黑客病毒很难攻击;再次,Linux的使用成本要远低于Windows且系统易于管理。 胡伟武对计算所与微软之间的合作,不愿多谈,但胡同时承认,软件往硬件上移植是很容易的。“最早的时候,微软也是支持MIPS的,也支持Alpha的,什么都支持,后来他排他性地只支持X86了,微软有个嵌入式软件,叫Windows CE,Windows CE就是支持龙芯架构的,他在龙芯上是能跑的呀。但我们之间有没有接洽,接洽的成果如何,我不能告诉你。” 关于微软的退出,邱善勤认为这是相当理智的动作:其一,对于微软来讲,开发匹配龙芯架构的Windows实属易事,只是一个将既有程序重新编一下的过程。在龙芯电脑上跑不跑Windows,能不能跑Windows,都不是问题,肯定能跑。其二,微软会有综合考虑。首先,与龙芯合作,微软不但得不到它渴望的商业利益,而且极其可能因为此项合作而伤害到微软目前合作伙伴英特尔的感情,这样两边不讨好的事情,它肯定不干。其次,对于任何一个商业计划,在微软这样的跨国巨头看来,是绝不会冒着知识产权风险去做的,因为但凡风吹草动,出现一点问题,微软都会被抓住不放,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邱善勤进一步认为,在龙芯的产业链里,除CPU之外,最重要的是用户,也就是“谁用它”。“谁用它呢?没人用。首先你的成本就不低,你产业链还不完整,还没有应用软件。没有应用软件,你会去用它吗?打印机挂不了,没有打印机驱动支持它,没有MP3支持它,没有
数码相机支持它,你要它干什么?”
关于前景 尽管诸多媒体对龙芯产品与性能的宣传造势已并不算少,但龙芯与产业的结合却始终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顺利,一切性能与数据的分析也基本为实验室中完成,而现实中的龙芯CPU恰恰正在遭遇冷酷的市场考验,其产业化道路尴尬而艰涩。 有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直言,龙芯目前的窘迫境地正是中科院计算所自我束缚的结果,由于计算所对龙芯项目的过于保守以及龙芯项目中掺杂了太多的自我利益期待,延误了龙芯的发展步伐。一直以来,计算所将龙芯视作自己的独有专利技术,试图借此项目为计算所带来某些相关收益,而这种短视风格不但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大量有志就龙芯产业环境而共同开发的相关企业的进入,也使龙芯失去了一些本可以抓住的腾飞机会。 该人士同时表示,计算所就龙芯而言,并没有重视到一定程度,计算所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周全而合理的商业计划书,一直没有得到整个计算所进而整个科学院的全力支撑,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办公桌上的头等案例,更没有得到科技部、信产部、发改委的联合举荐,也便难以形成国家意志,而龙芯一旦不能成为国家意志,不能像TD SCDMA一样受到举国重视、不能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推广,龙芯的处境是显而易见的,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既然是国家要做的事情,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就要体现国家意志,只有体现国家意志,这个东西才能干得成,举全国之力才能把事情干好。” 邱善勤基本认可上述说法,依据他的观点,龙芯要想成功,首先而且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就是要拿到政府掌控的市场,也即政府采购,如果龙芯不能抓住政府采购市场或者在政府市场上都难以发挥优势、难以形成产业化经验的话,那么龙芯未来的商业化操作,一定是失败的,“这个,我可以打包票”,而龙芯怎样才能得到政府市场呢,毫无疑问,要将龙芯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行动规范。 陆首群并不同意邱善勤的看法,陆认为,目前的政府采购掺杂了太多的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政府采购的味道变了,“我觉得龙芯产业化和政府采购没有多少关系,中国在政府采购上的
执行力度还明显不够,而且在采购过程中,金钱贿赂的成分非常明显,我不看好政府采购”。陆首群认为,龙芯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通过性价比去自我争取市场,没有别的途径,“价格便宜不是一点半点,是便宜很多,再者,如果能力不比通用机器差,这样龙芯才能发展起来。” 意法半导体上海总部工程师杨柯认为,龙芯的目标市场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学生群体,至于政府采购,龙芯其实并不适合,MIPS的处理能力太低,大略只稍微比学习机强一些,运算速度也很慢,无法真正进入商业用途,政府采购比较困难。 龙芯首席设计师胡伟武则认为,首先,政府的支持龙芯需要抓住,但龙芯更大的任务是发展自己,要更好地完善性能,要在性价比上做到“顶天立地”,只有性能“顶到天”,产业化才能“立到地”,只有坚持“顶天立地”的思路,龙芯的商业化前景才真正有可能明朗起来,不能全然寄希望于政府采购。 各方争议不止,龙芯却已蹒跚上路。 前路何方,一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