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论坛
楼主 紫薇 说:

【摘要】 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这是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为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而设立的。近年来,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消逝的生命。自杀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和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人把自杀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或是结束不幸遭遇的唯一方法。其实,你知道吗,你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你只是生病了。病好了,阳光会驱散你心头积压的雾霾与阴云,生命的火花会重新在身体里燃起,你会发现人生还有很多美好值得向往和留恋。

受访者:

黄智生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 终身教授

西英俊 北京安定医院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Part 1由树洞救援说起

2012年3月,一则微博留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上面用很淡然的语气写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这是一名网友留下的最后文字。7年多过去,这则微博下已有超过一百万的留言,无数人把这当成了树洞,在此倾吐自己对人世的绝望沮丧与迷茫,在探讨什么样的死法比较舒服,或者寻找一起死的伙伴儿。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工智能三十多年的黄智生教授也是由这条微博为契机开启了树洞救援活动。树洞救援是采用知识图谱技术,由智能机器人从微博信息中辨认出含有自杀方式和时间的词语,生成监控通报。通报会判断自杀风险级别,6级以上就是从表达抑郁情绪转为“自杀计划”了,这时救援小组的志愿者就会开始救援行动。

要救人首先要找到人,一般是通过救援对象发的微博中的相关信息,如住址、学校、好友等把这个人找到。如果他把个人信息全部清空,找不到过往的痕迹,就会报警,由警察找到他。如果还在找人约死阶段,志愿者会给他留私信,或假托约死者联系到他。找到轻生者之后,志愿者会持续跟进,锲而不舍地提供帮助。

其实,很多人在网络公开平台来表达自杀的想法和意愿,表面的求死背后,传达的是对生的呼唤。在绝望、迷茫的话语背后,这个人在呼救。他们还是希望被看到,渴求被关心、被在意。很多被救下的轻生者事后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谢,在绝望的关头,竟然有不认识的人抱有那么大的热情来关心自己,劝慰自己,想尽办法来帮助自己。他们感觉到了力量和温暖,有勇气挺过这一关。

从2018年4月开始第一次救援行动,到2019年6月,树洞救援已成功阻止了662次自杀行为。 但黄智生教授认为真正的困难在于后续长期的疏导和陪伴,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有的轻生者这次自杀被阻止了,但难以保证他今后不会再轻生。树洞救援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被阻止自杀47天后再次自杀结束了生命。

Part 2为什么自杀——精神生病了是重要原因

生命诚可贵,为什么会有人想死呢?研究发现,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是导致自杀的最危险因素之一。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中国抑郁症患病人数约为5400万,患病率为4.2%。据估计,15~24岁的青少年中有120万人受到抑郁症折磨,大学生的抑郁率高达23.8%。

黄智生教授的救助对象多数是16~26岁的青年,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3:1,感情是主要的轻生原因。黄教授说这点和国外有很大不同,在荷兰因为感情问题轻生的女孩是很少的。人家不爱我,那就走吧,这个没成就下一个。而在中国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境保守,女孩通常是留守家庭长大,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更是很少有性教育。碰到一个男孩,愿意哄他,听她话,就会全身心投入,把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对方身上。一旦遇到分手,女孩就会觉得特别受伤,觉得自己没人爱,很绝望,失去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还有一部分轻生者是家庭条件好,从小成绩好,一直考前几名拿奖状的孩子,他面临的是转换环境周围强手如林,自己从受人瞩目的优等生变成普通人时,承受不住那种落差。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小时候的成功令孩子产生这种人生才是必然的,否则就是不值得的想法,普通人的人生不值得过、不值得留恋。还有的是和周围的同学或朋友攀比,为了面子高消费,借了很多钱最后无力偿还,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轻生。还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家境变差,但因为一直受宠,改不掉以前的消费模式,就会网贷等,最后还不掉。家里人帮了一次又一次,甚至准备卖房子替他还账,他承受不住这种内疚感、无力感带来的巨大压力,想要抛弃生命。

种种原因造成了持续的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最后走向自杀。这些轻生者大部分是抑郁症患者,很多是从没来过医院就诊的自杀倾向患者。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并未理解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相信孩子有抑郁症。因为上一代人面临的问题和这一代有很大不同,上一代人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这一代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衣食无忧,物质享受基本不会唤起很大的幸福感,会更多地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也就会面临着精神层面的痛苦。而父母因为成长环境差别太大,他们看不到或理解不了孩子的困境。还有的家长对抑郁症存在偏见,非常忌讳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精神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救助轻生者。家长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到孩子真的出事了,就来不及了,悔之晚矣。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懂一点儿精神健康方面的常识,对孩子有深层次的了解。

Part 3 如何防范自杀,听听专家怎么说

防范自杀是一项需要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到意图自杀者呢,我们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西英俊主任——

防范自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树洞救援代表着民间组织的力量,它反映出了社会的一种支持。树洞救援是非常接地气的,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是有创造性的做法。它能觉察隐患,及时排除隐患,挽救生命,对整体的自杀防范是很有意义的补充。很多轻生者从来没去医院看过,因为耻感,因为知识的缺乏,就觉得是压力太大,或感情失败的痛苦承受不了,活不下去了。他并不知道这是自己情绪生病造成的认知偏差。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专科医生的评估治疗,不知道自己病好了之后会怎么样,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学习过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就会给自杀者这方面的健康教育,给他一些引导,甚至能够带他到专科医院来进行诊断、评估,进而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那么这个人很有机会转危为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一次的自杀阻拦不一定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科学规范的救援,救助人员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有后续跟进的专业人员督导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个案难点的讨论,形成民间组织成员和专业人员协同合作。

Q 对于一个想自杀的人,做什么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到他?

A 很多试图自杀的人都患有精神障碍,带他们到专科医院接受适当且有效的治疗,就可以很大程度减轻自杀风险。所以,遇到想自杀的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带他去医院!!

Q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杀的最大危险因素是什么?自杀者在自杀前会释放信号吗?

A根据国外的统计数字,自杀者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因为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等。自杀的最大危险因素和他之前自杀未遂的次数有关。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即使看起来挺好,但也属于危险大的个体。百分之六十的自杀者在自杀前会释放出信号,会向别人求助,但很多人因为没有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没有意识到他的精神心理发生了偏离,忽略了他释放的信号,错过了了解他的自杀想法或意念。

Q自杀者在专科医院会接受怎样的治疗?

A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评估,医生会直接询问患者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如果跟病人有足够的共情和包容,令他有足够的信任,有一半以上会袒露自己确实有过自杀行为或有自杀意念。这时候要告诉他,他的情况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然后,根据他的病情进行药物治疗、物理干预。经过治疗会很快纠正他的自杀意念,进入稳定状态,之后再去探索压垮他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帮助他连接社会资源,来面对和解决问题。再长远一点,同样压力出现为什么他就承受不了,绝望悲观要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和性格有关系。性格怎么形成的呢,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和养育人的态度和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创伤事件有关。

自杀者的救援不是一下子的事儿而是个长期的过程,是系统的综合的多方面的,是需要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

Q自杀者性格方面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A自杀者从性格方面有两大原因,一个是自尊水平低,一个是人际关系能力欠缺,人际资源缺乏。很多人轻生是因为失恋。而失恋实质就是关系的问题。他把恋人当做唯一的关系,他建立发展和别人的关系的能力方面是缺乏的,当他觉得有个人对自己好,产生了感情,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她的唯一,把所有的未来都投注在这个人、这段关系上。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关系会百分之百确定是持久的,当关系出现了问题,他就会觉得不安全,会更想紧紧地抓住。如果对象离开了,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坍了。这些都说明,他的人际能力是存在缺陷的。人际关系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来自于小时候生活的家庭,他的父母能不能给与恰当的适当的关爱和支持。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被需要的,才能发展出爱的能力,会有选择性地去发展更亲密的关系。他在人际关系里是主动的,才能避免出现因一段关系结束就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是被抛弃的。

还有的自杀者维系自尊的方式就是学习成绩好,我比别人强,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当他的自尊维系在单一的层面,就也埋下了隐患。

Q 如果发现周围的亲人或朋友有自杀的风险,该怎么办?先做心理咨询行不行?

A劝他到专科医院找医生来看,是最稳妥最到位最有帮助的做法。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的时候,做心理咨询是不稳妥的。因为心理咨询师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方面,而人要自杀涉及到的是精神医学了。他们往往患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这时最迫切地是去专科医院诊治。这个时候他的自我的功能是衰竭的、脆弱的,做心理咨询去挖掘他压在心里的事情,又解决不了时,可能会加重他的病情,甚至会造成他更快地结束生命。所以当发现朋友或家人出现异常时,首先要到医院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排除精神障碍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在心理门诊遇到过一个躁狂的女孩子,她来我这做心理咨询。我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情况,她爸妈对她管理十分严格,她的情绪状态我都能理解。但是这时候心理学做不了什么。 她情绪爆发的时候,你跟她精神交流其实是空对空的。咨询过后,她会继续爆发,摔东西、发脾气、疯狂购物。实际上,在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来看,她就是一个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对此,进行药物治疗,情感稳定剂的治疗,一段时间后,这个女孩的情绪就好起来了,她又可以正常地和家人相处,正常地上学、生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从心理学方面继续跟进,让她家里知道你们的严厉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要给她一定的空间。 这时候就才达到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好的结合。

Q 怎么劝说意图自杀者比较有效?

A不要用批判、排斥、怀疑的态度,比如问,你没有自杀的想法,是吧?也不要审问,逼迫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比如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到底怎么了,你的生活真那么糟糕吗?”也不要忽视他的绝望与悲伤,说“不是什么大事,你会没事的,别管它。好好睡一觉就好了”等。而是不要回避,用平静的中立的共情的方式直接询问,“你曾经想过伤害自己吗?你曾经做过严重伤害自己的行为吗?你考虑过自杀吗?”这样坦诚的交流对于患者来说,会是一种极大的缓解。

Q 有哪些征兆提示应该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

A临床显示,那些患有精神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在接受治疗或被诊断之前,他们的朋友或家人是可以察觉到一些警示性征兆的,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感觉到有些事情不对劲。很多征兆很多时候被当做成长之痛而忽视了——

1)个性有显著变化

2)对于家庭、朋友和社会活动的回避

3)丧失了对以往热衷的活动的兴趣

4)忽视个人外表

5)体重显著变化

6)睡眠困难

7)持续的自我否定

8)烦躁不安,难以控制情绪,容易生气,发怒,或经常有强烈的悲伤或绝望情绪

9)对死亡或者自杀者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会将死亡或者自杀作为谈话、微信或微博的话题

10)向别人分发自己的物品

Part 4关于自杀你应该了解的——

1.自杀计划越详细越具体,自杀风险就越高

--YSE 比如写遗书遗嘱,送出个人物品或财产,谈论自杀的具体方式,进行的步骤,购买用具、选择地点等,计划得越周密具体,自杀的风险越高。

2.如果某人总喜欢谈论自杀,这样的人往往不会真正采取行动

——NO 许多自杀者会和他人分享他们的自杀想法或计划。

3.自杀通常是冲动性行为

——NO 大多数自杀者都经过深思熟虑,并不是冲动性的行为。

4.自杀是应对压力的合理、自然反应

——NO 很多人都会感受到压力,但采取自杀的是极少数,自杀是应对压力的不正常表现。

5.自杀是压力造成的

——NO 自杀可能是发生在关系破裂或激烈争吵后,但上述事件是自杀行为的导火索,不是原因。

6.想自杀的人并不会为要不要自杀而矛盾

——NO 自杀意念的强度是上下起伏的,很多自杀者都犹豫不决,挣扎着要不要自杀。

7.与一个情绪低落的人谈论自杀可能会导致他真的自杀

——NO 具有自杀想法或自杀计划的人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后,低落的情绪会得到缓解,自杀风险会降低。

撰稿:轶群

关注医界君 用知识治愈自己


2019-10-14 17:10:56
暂无回帖
如发帖或回帖,请先点击登录
上一篇 鲁迅去世后的83小时 下一篇 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复原?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1727373     当前在线人数: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