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到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被誉为“盲人歌神”的非洲组合阿玛窦与玛丽安近乎执拗地坚持着传统,“要让别人一望便知我们是马里人。”阿玛窦说
本站讯 作为上海世界音乐周大型演出的压轴嘉宾,非洲组合阿玛窦与玛丽安(Amadou& Mariam)出场时已是深夜。沸腾了近8小时的大草坪依然用最为热烈的尖叫和欢呼迎接最后一场表演。
这对来自非洲内陆国家的夫妻被誉为“盲人歌神”。他们曾经代表马里在南非世界杯舞台高唱《欢迎来马里》,并得到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奖与格莱美提名。从阿玛窦和玛丽安专辑的畅销及演出的频繁,《纽约时报》进一步感受到了非洲音乐人向世界舞台进发的苗头,而《泰晤士报》则干脆将之称为“阿玛窦和玛丽安现象。”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玛丽安梳着微卷的波波头,背靠沙发,身穿棕色长裙。同妻子一样,55岁的阿玛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在健谈的阿玛窦回答问题时,玛丽安则侧过头去,向身边的翻译讨教“我爱你”的中文发音,以便在两个小时后的演出中与观众互动。
用当地的语言向观众问好,是他们每到一处演出的习惯。浸淫乐坛30多年,从非洲到欧洲到美国再到亚洲,他们不断迁徙着事业的驻扎地,合作伙伴和演出场所更是走马灯似的流转。然而,从服饰到音乐风格,他们近乎执拗地坚持着传统。“要让别人一望便知我们是马里人。”阿玛窦说。
以非洲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混合蓝调和摇滚
“我那时还是个小学生。”玛丽安回忆起30多年前的时光,脸上泛起了微笑。阿玛窦和玛丽安相识于1974年,那时,他们都还只是不满15岁的少年,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的一个盲人机构生活。当时年仅14岁的阿玛窦刚刚失去视力,是当地一个著名乐队的吉他手。
在一起演出四年后,两人结婚,那年玛丽安18岁,阿玛窦20岁。“我们事业的转折点就是到了法国之后,找到了好的创作和宣传团队。”没有故作高深或过多谦辞,阿玛窦讲述自己的成名经历时,务实而坦率。
阿玛窦所说的团队中,其重要成员之一就是莫奴?晁,这是一个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的全能音乐人。1999年,他们在法国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夜色》,这对在马里本地已经有着很高地位的音乐人在欧美乐坛并没有引起大的响动。直到2005年,名为《巴马科的礼拜天》的专辑确立了这对盲人夫妇在世界乐坛的地位:那张展现马里人生活画卷的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奖下设的“年度最佳专辑奖”和“非洲类最佳专辑奖”。
“一些都是从那张专辑开始的。回望之前的30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特别是我站在世界杯开幕式的舞台上,面对那么多媒体和观众的时候。”阿玛窦对自己成名之后的欣喜直言不讳。一旁的玛丽安补充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游历世界,各处巡演。今夕不同往日,是我当时最为直接的感触。”
阿玛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所有的演出中,我们都只穿马里的传统服饰,我们的音乐则以非洲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混合蓝调和摇滚。这些使得音乐特别和谐与多元。”
“我们对音乐有着比普通人更为强烈的专注”
在没有光影和色彩的世界里,这对夫妇的音乐之路应该更为艰辛。不过,对于这种困难,夫妇俩似乎不愿触及。也许,相比于坚强的盲人艺术家,他们更愿意被看作纯粹的歌者。
“和常人相比,我们对音乐有着更为强烈的关注。”阿玛窦说,“当别人花时间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一直沉浸在音乐中。”这样的强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坚强,也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乐观。确实,失去了视力,他们更倚重听觉来理解这个世界。
这种对音乐的“专注”,也悄然浇灌着他们对美的敏锐感知和丰富想象。“在我们看来,美有很多种。当听到一个人声音悦耳,我们会觉得他是美的。当感受到一个人的爱与友善,我们也会感知到美。”阿玛窦说。
被问及夫妻二人合写的自传时,阿玛窦幽默地回应道:“我和玛丽安有四个共同点:我们都是马里人;我们都热爱音乐;我们生养了同样三个孩子;书写了同一本自传。”
阿玛窦最后告诉本报,自传记述了他们从相识开始,到辗转移居各地,再到成长为著名音乐人的经历,取名为《离开阳光》。
不过,纵使离开阳光,这对歌者的人生照样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