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大学生“假就业”流行 折射当前市场经济怪现象
浏览量:879 发布时间:2011-08-08 06:12:09
分享至
顾敏在家呆了一年多了。她是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班上成绩还过得去,按道理,在上海找一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不过,顾敏不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她大大的眼睛里,一双眸子漫无目的地游动& mdash;—她是一位盲人姑娘。
去年毕业前后,顾敏也曾四处寻找工作。先是参加了5月份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招聘会,母亲陪着转了一圈,发现招收盲人的单位屈指可数,她们只投出了几份简历,然后石沉大海。即使这种针对残疾人的招聘会上,盲人也是最受冷落的群体,比肢残、智障的机会都要少很多。顾敏还请大学老师向一些单位写过推荐信,也没有任何反馈。
顾敏自己上网,通过“智联招聘”之类的求职网站投送简历,但可以想见,招聘单位只要看看她简历上“视力障碍”的说明,她的简历大概就被第一拨筛了出去。顾敏曾得到过唯一的一次面试机会。一家公司到顾敏家里,来看看她操作电脑的情况。顾敏熟练地演示盲人怎样通过读屏软件,“看”懂电脑上所有文字信息。遗憾的是,那一次面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这家公司工作中涉及的图表资料,与读屏软件不能兼容,电脑读不出图表里的信息,顾敏就无法工作。
半年时间过去,顾敏的自信心被一点一点地磨损掉。
本来,她认为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应该不是不可能,比如电话接线员呀,电脑上的文字处理呀。但现在看来,这些期望都要变成幻想了。今年9月,顾敏终于与一家服饰企业签了“挂靠”合同,和她的很多同学一样,过起了拿960元工资而不用上班的日子。在顾敏看来,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妥协。
国家出于对残疾人的照顾,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职工人数的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如果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就必须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为了不用缴纳这笔钱,很多单位愿意让残疾人“挂靠”,但不提供真正的岗位。很多残疾人,就是通过这样的“假就业”,得到生活保障。按照规定,如果解决一名盲人就业,就算作这家单位解决了两个残疾人岗位。一位盲人大学生跟记者说,这叫“一个顶俩”。
“挂靠”单位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盲人的经济困难,但像顾敏这样的盲人大学毕业生,并不希望“假就业”。之前残联帮助顾敏联系了三四次“挂靠”的机会,都被她拒绝了,直到毕业半年以后,实在对找工作失去信心,顾敏才签下“挂靠”合同。
“如果还是‘挂靠’,我大学就不用读了。”如今顾敏还是有些不甘心,但又找不到其他的办法。没有工作,她每天只能帮父母做点家务,然后上上网。“如果是我能力问题不能胜任工作,我可以接受,但现在我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
从2002年起,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次招收盲人大学生,上海也是全国唯一有普通高校招收盲人学生的城市。到现在,上海市从大学毕业的盲人大学生共4届,26人,其中包括全盲人和低视力残疾人。
据记者采访粗略统计,除了像顾敏这样“挂靠”单位“假就业”,还有5人做了“助残员”。“助残员”是社区里的一种福利性质的岗位,让低视力的残疾人在社区中做一些照顾其他残疾人的工作。这种工作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所以在盲人大学毕业生们看来,做“助残员”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这样,在26名盲人大学毕业生中,“假就业”和做助残员占了近一半,还有一些失业在家,真正找到与大学学历基本匹配工作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
信息来源:佚名 责任编辑:沂蒙爱心家园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一个残疾男子与他的弃婴女儿 爱成就他们的完整笑容 下一篇 介绍一款让Iphone具备点钞机功能的软件
copy@2007-2025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20477977     当前在线人数: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