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世界里他在楚河汉界战斗
●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但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的记忆力和听力比一般人都好。
●我是平凡人,只想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你看老爸残疾了都还在努力”。
成都残联217宿舍,一对夫妻面对面地坐着,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象棋“训练”。妻子拿着棋谱,念着每一步走法,丈夫则将手指重重地按在棋子上,摸出个大概后,依谱行棋。有时,妻子还没念下一步,丈夫已经伸手摸下一步的棋了,因为,这些棋招他已经烂熟于胸。因为,在黑
暗的世界里,有属于他自己的楚河和汉界。
昨天,记者走进了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采访了从泸州走出的盲人棋士廖昌强,他曾在去年拿到四川省残运会盲人象棋个人亚军。如今,他将代表四川参加下个月在浙江举行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A
突然失明他的世界还有楚河
1999年到2000年之间,他的人生遭遇重创,突然失明。“我花了四五年的时间调整心情,这种从看得到到看不到的差别,确实太大了。”
在双目失明前,廖昌强就很喜欢象棋,“从1997年开始,老母亲病重,我就辞了工作在家照顾老母亲,有的时候看看电视里的象棋节目,有的时候看看棋谱,一直就很有兴趣。"
失明后,廖昌强的世界里,楚河和汉界却是光明的。刚开始,脑海里记谱下棋很困难,但是慢
慢适应后,廖昌强发现,这并没有想象中困难:“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但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的记忆力和听力比一般人都好。”依靠脑子里记谱,廖昌强在泸州的业余象棋圈渐渐小有名气。
廖昌强自认为幸运的是,“在泸州,我有一位老师,他是当地的棋王,统治泸州象棋界20年历史了,听说我是盲人还对象棋如此痴迷,就经常指点我,传授他的比赛经验,让我的棋有一个小的飞跃。”从此,廖昌强的楚河和汉界有了鲜活的激战。
B
不到成都不知棋下得有好差
“那句俗话说得好,不到成都棋院,不晓得棋有好差。”在泸州茶馆里下棋,廖昌强和民间高手们互有输赢。去年,第一次参加四川省残疾人运动会,他拿了两块奖牌(个人象棋盲棋亚军、团体季军),小有成就后,廖昌强
感觉不错。
不过,今年3月份进入成都残联组织的象棋集训队后,廖昌强才有当头棒喝的压力。“全让我从象棋的初中生提升到大学,不论是对棋局的理解,还是对棋理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
C
修行在己自己和81格较劲
为了备战全国残运会,从3月开始成都残联组织选手们进行集训,廖昌强每周一至五去成都棋院培训中心培训。
“每天早晨起来,就‘看谱’或者是搜集的一些资料,针对下午的课进行准备,一般是两个小时,训练完了后,回家还要消化一个小时,把比赛中走的棋局重新摆一下,把老师们讲的走法重新理解一道,如果实在不能理解,下
一次上课还要继续去问。”
在成都残联217寝室,住着三名选手,但昨天,只有廖昌强在,其余两名棋手都回家过中秋节了。“我们周末约定,只要三个人都在,就一定要下棋、比赛。”棋力显著的进步,让廖昌强对象棋越来越痴迷,“有一次大概晚上2点过了,我和老何(同寝室的选手)争论一步棋,最后两个人起来,摆好了,讲清楚了才睡的。”
D
相识30年妻子是他的陪练
“他至少要比普通人多付出3到4倍的努力,才能有进步。”整个采访中,廖昌强的妻子杨大姐一直很安静,每一次插嘴,都是心疼老公的不容易,“每一次给他念谱,如果超过100多步他就比较恼火了,有点困难,但一般的念一遍基本上都能记得住。”
从廖昌强失明后,看报、看棋谱都全靠杨大姐念,她
也成了廖昌强的朗读者。“对于不懂棋的人来说,一步一步地念真的相当枯燥,有些时候,我念到念到会走神个几秒钟,有时候,都念得我打瞌睡了。”杨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每天,她陪着廖昌强到成都棋院培训中心训练,在路上时,她是廖昌强的“拐杖”,夫妻俩一站起来,廖昌强便很有默契地轻轻拉着妻子的手臂。
E
平凡心愿想成儿子的榜样
全国残运会即将在下个月开幕,廖昌强的心态很放松:“对于名次没有太多的要求,对于盲人来说,能有胆量站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就很满足了。但这段时间的集训,让我也有了信心,和这些大师们过招,都互有输赢,和同样是盲人的棋手们比赛,也就有了底气。”
从失明到一名盲人棋士,廖昌强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想法也很简单,最初我的想法是,自己努力点,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你看
老爸残疾了都还在努力’。”廖昌强说。
对于未来,廖昌强的愿望是:“如果这一次能拿奖牌,就回泸州成立棋协。”廖昌强感叹,一路走来,得到的帮助太多太多了:“前两天,泸州残联才送了2000元的慰问金给我,成都残联的龙老师对我们都相当好,这本棋谱就是他帮我复印的,所以,我常常给儿子说,以后有出息了要回报这些好人,回报社会。”
信息来源:记者/陈甘露 摄影/吴小川 责任编辑: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