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盲婆婆点灯10年照亮小巷居民回家路
浏览量:959 发布时间:2013-04-17 23:11:51
分享至
图文:盲婆婆点灯10年照亮小巷居民回家路
楚天都市报讯图为:每当夜幕降临,周姨妈就会将门前的灯打开
本报首席驻记者卢成汉
这是沙市城区石闸门社区老八栋附近一条无名小巷,长约200米。每当夜幕降临,小巷口唯一一盏路灯,总会准时亮起,小巷顿时亮堂一片。自费为小巷安装路灯的是67岁的居民周世英,她是一位盲人婆婆,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她为“周姨妈”。
一盏灯,一位独居的盲人婆婆,10年如一日,准时开灯关灯,构成了小巷独特的风景,融入了居民的生活。
一盏40瓦的路灯让居民多了份安全感
昨晚7时,小巷口,周姨妈家门口的那盏路灯,象往常一样准时亮起,白色的光芒随着夜幕的降临,越来越亮。不久,穿梭小巷的居民多了起来,步行的、骑电动车的、推着小摊车的路人在小巷里穿行着。
坐在窗前的周姨妈,听着窗外匆匆的脚步声,笑着说:“看来瞎子点灯,没有白费蜡。”
晚11时,36岁的李明下夜班往家赶。李明说,在他眼里,小巷里这盏唯一的灯,给居民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是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夜深了,灯光照在路上,泛着温暖的光辉,不断地将人影拉长变短。
小巷东接红门北路,南联江汉北路,周边住着2000多居民。“10年前,没有安装路灯时,‘撞猴子’、抢劫的,常把这条巷子当做作案地点。”居民们说,一到晚上,没人敢走这条巷子。
社区居委会一位负责人说,此间,居民们虽多次请求有关部门安装路灯,但因种种原因,未果。直到2003年初,周姨妈家门前突然亮起了灯,居民回家不必再绕几里路了。
老人“管闲事”义务装灯一亮十年
“一点小事,不值得一提。”谈及当年安装路灯的事,周姨妈回忆说,2003年初的一个漆黑夜晚,一个歹徒在小巷里抢劫,一个姑娘吓得号啕大哭。独居的周姨妈惊醒后,起床开灯准备管闲事。歹徒见灯亮了,逃之夭夭。“看来歹徒怕见光。”天亮后,周姨妈让儿子买了盏灯,安在自家门口。儿子当天就将灯装上,天一擦黑,周姨妈迫不及待地摁亮了路灯。
40瓦的灯泡虽然不够大,但小巷依然显得亮堂堂的。自那以后,夜间通行小巷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
经过摸索,周姨妈将开灯的时间分为春夏季和秋冬季。春夏季是晚上7时至12时;秋冬季是晚上6时至12时。为了准时掌握开关灯的时间,周姨妈的儿子还给她买了一个盲人专用闹钟。听到声音,周姨妈摸索着开灯和关灯。十年间,这已成为老人的一个生活习惯。
胜利街石闸门社区居委会主任韦蓉说,小巷多年没有出现抢劫一类的治安案件了,这与周姨妈点灯的举动是分不开的。
多年得好人帮助老人点灯回报社会
“虽然我是一位盲人,却过得很幸福。我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做这点小事回报社会。”周姨妈说,她2岁时患上麻疹,由于经济原因,造成双目失明。12岁后,她学会了做饭和洗衣服,弟妹的生活起居全由她一人承担起来。
25岁那年,经人介绍,她出嫁了。此后,她添了一儿一女,生活的担子全压在了丈夫身上。
1978年,居委会看她家实在是困难,就将她安排到原沙市市石棉橡胶厂工作,主要加工开水瓶橡胶配件。“17元的月薪虽然不多,但一个月可以吃一次肉了。”
由于单位太远,周姨妈每天得乘车一个多小时上班,早上5点多得起床。居委会得知后,又帮她置换了房屋,将她迁到橡胶厂附近,只用10分钟就可以到厂。
1980年的一天,周姨妈摸到工农菜场买菜,营业员是位公安县的知青,名叫左习慧。得知了她的情况后,主动问到了她家的地址,从此以后的15年时间里,左习慧每天坚持将菜送到周姨妈的家里。
“我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她的恩情。”由于多次搬家,周姨妈有几年没有见到左习慧了,她也希望能再见见这位朋友。
2008年,周姨妈和丈夫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1300元,加上儿子下岗,一家三口生活艰难。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帮助他全家吃上了低保。
2011年,周姨妈的儿子有了工作,他与老伴的退休金也提高了,她找到石闸门社区主任韦蓉,主动提出不吃低保。
“从小到老,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无以回报社会,很惭愧。”周姨妈说。
临别时,周姨妈拉着记者担心地说,随着年纪的增加,她怕坚持不了太久。希望有关部门在小巷及周边居民区多安装几盏路灯,让居民回家的路永远都亮堂堂的。
信息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转摘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复旦投毒案引发对高校辅导员机制反思 下一篇 媒体综述禽流感生存指南
copy@2007-2025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20477977     当前在线人数: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