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引发对高校辅导员机制反思
浏览量:597 发布时间:2013-04-18 09:13:02
分享至
复旦投毒案引发对高校辅导员机制反思
  【新民晚报-新民网】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的最新进展令人唏嘘不已。一个几乎“老掉牙”的有关大学生品德、行为、心理教育的话题,再度在坊间被反复咀嚼。而来自高校内部的议论,则比较多地指向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和矛盾。尤其是“辅导员叫不出学生名字”,更被指责为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所发生的一种机制性问题。
  学生从小被“管”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相比于小学和中学,高校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程度相对要弱化许多。”但胡教授的观点也引来了反诘。有的说,我国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对学生包办得太多,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初中和高中,什么都管头管脚,唯恐学生不循规蹈矩,一旦进了大学就缺少了周详、具体的贴身关心,肯定会让一部分心智不太健全的大学生无所适从。
  辅导员配备不足
  大学生是要“管”还是“放”,显然不是轻易就能争辩出个所以然的。仅从被称为大学生“心灵保姆”的辅导员从业队伍状况,就可看出一些端倪。在上海,按要求是每150名本科生设1名辅导员,全国本科生辅导员的师生比则为1比200。本市的硕士研究生辅导员也基本上是按1比200配备的。也就是说,一名辅导员可能要跨专业甚至跨学院负责管理200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据胡申生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担任辅导员时,最多只带40个学生,“那时,辅导员成天与学生在一起,不可能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不可能不了解每个人的基本动向。”据了解,实际上在不少高校都存在着辅导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因为辅导员是纳入教师整体编制的,如果完全满员配备,就会使得高校教师编制中很大一块被辅导员所占据,高校一般希望将更多的编制留给专业学科教师。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工作、研究生工作等部门的数十名管理层干部、工作人员都纳入辅导员系列“充数”。
  沦为过渡性岗位
  在胡申生看来,目前辅导员队伍在制度设计上本身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需要及时化解;另一方面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教育艺术与手段上都难以适应需求。
  据本市一位长期从事高校思政研究的人士介绍,现在进入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必须是博士以上学历,而担任辅导员的起点学历一般是硕士,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成了一个学历“洼地”。虽然许多高校为辅导员单设了晋升渠道,希望他们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但在一些年轻辅导员心中,有的人也只是把担任辅导员看成是一个过渡性岗位。因此,辅导员在职读博成了必然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的本职工作精力。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第十四届“临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确定 社会各界可通过网络、短信、语音等方式进行公众投票 下一篇 图文:盲婆婆点灯10年照亮小巷居民回家路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843350     当前在线人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