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办学记
浏览量:1012 发布时间:2014-05-06 07:51:15
分享至
穆孟杰是河北省平乡县东辛寨村的一位农民,自幼双目失明。13岁起,他拄着一根竹竿,独自外出说唱卖艺,靠着自己的努力,他为父母翻盖了新房,娶上了身体健全的漂亮妻子,生儿育女,又为自己的小家建起了平乡县当时头一份的砖瓦房……

  1995年,在外流浪卖艺了18年的穆孟杰手里已经积攒了近百万元,在当时可算东辛寨村头一户的富裕户。这一年,他终于结束了自己四处流浪的生涯,回到了家乡。眼看日子安生了下来,穆孟杰却突发奇想:他要为盲人办学,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教会他们自立!

  盲人建校,四处碰壁

  今天出门的时候没带多少干粮,中午在县城等候局长的时候都已经吃光了。孟杰又冷又饿。地上的积水太深,他几乎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趟着水在走,速度慢得几乎跟一只小蚂蚁一样。

  1996年底,穆孟杰把自己琢磨无数遍的想法跟妻子曹清香一说,却遭到了妻子最强烈的反对。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清香接连说了三个“不行”。“家里有你一个盲人就够我忙乎的了,你要再招一些盲人上咱们家来,我一个人哪里照顾得过来?”

  那时候,社会上已经兴起私立学校。孟杰把自己想好的打算跟妻子坦陈了:“我想咱们可以办一个私立学校,既招收健全学生,也招收残疾学生。健全学生收费,残疾学生不收费,以学养学。”

  穆孟杰打算跟村里租块地,盖一座教学楼,正式把盲人特教学校办起来。头一项工作就是跑办学的各种手续。首先是跑县教育局,取得办学资质;其次要跑县里的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一块用于建校舍的土地。

  没想到的是,穆孟杰处处碰壁,人家见他是个盲人,都不爱搭理他,更不相信他能办一所学校。孟杰一次次地登门,一次次地询问打听。8月盛夏的一天,孟杰从教育局出来的时候,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孟杰摸索着走到街上,好不容易拦住了一辆出租车。人家一听说要跑到平乡镇东辛寨村,马上一口回绝:“不去!”

  等了得有一小时,终于找到了一辆愿意跑东辛寨的出租车。可是司机说了,这么大的雨,没有80元他是绝不去的。

  挡风玻璃完全被大雨覆盖住了。司机启动雨刮器不停地刮去雨水,小心翼翼地往前开着。

  车几乎像是在水里游动,缓缓地,笨拙地行驶着。

  从县城到平乡镇的道路还好走。到了平乡镇,道路变得泥泞起来,雨水几乎淹没了马路。汽车像蜗牛一样行驶。到了就要拐向东辛寨村方向的北柴村路口,积雨得有半米深,漫过了路面,车轱辘都陷在了水里。司机把车停了下来,说啥也不肯往前开了。

  “你下车吧!这路没法再往前开了!”司机对穆孟杰说。

  “师傅,咱不是说好了开到我家门口吗?”孟杰吃了一惊,这么大的雨,离家还有6里路,自己一个盲人怎么走回家啊?

  “是啊,我们是说好了开到你家门口。可是,你看这么大的积水,我这车要是陷进去了还怎么回去啊?”

  孟杰只好付了车钱,下了车。

  雨还在哗哗地下。打着一把小伞的孟杰,衣服一下子就被淋湿了。他拄着竹竿,摸索着往回走。

  地上到处都是水的陷阱。孟杰深一脚浅一脚慢慢地往前探着路。通往东辛寨村的道路本来就是一条很窄的小泥路。下了大雨,路上都汪洋成了一片,即便是明眼人,要在这么大的积水中穿行都很艰难,何况他一个盲人呢。

  孟杰高高地卷起了裤腿。水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竹竿探到水底的路上,都找不准踏实的地面。积水形成了湍急的水流,冲击着他的竹竿。下暴雨天黑得格外的早。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穆孟杰身上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寒意一阵阵地袭来,他不停地打着冷战,心里却不住地在提醒自己:我可不能倒在这里!

  今天出门的时候没带多少干粮,中午在县城等候局长的时候都已经吃光了。随身带的小袋子里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孟杰又冷又饿。地上的积水太深,他几乎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趟着水在走,速度慢得几乎跟一只小蚂蚁一样。

  一不留神,一只脚踩进了一个深坑里,他一下子摔倒了。袋子丢了,竹竿也被水冲跑了。

  孟杰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暗叫:“这下完了!”

  他用手摸索着撑着地,竭力地爬起来。手臂擦伤了,脚也崴了,身上到处都是泥和水。等缓过劲来,孟杰一手紧紧地抓住雨伞,一面在水里不停地摸索,试图找回他的那根竹竿。

  可是,哪里还能找到竹竿的影子啊?

  这可如何是好呢?竹竿可是他的眼睛,没了竹竿,还怎么摸到回家的路!

  雨还在下,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孟杰只好用一只手向前探索,继续朝家的方向一点点挪去。

  半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摸索。一小时过去了,他还在往前探路。两小时过去,他还在雨中挪步……

  大约凌晨两点,在家等得快绝望了的曹清香,就着昏暗的手电光,远远地看见有一个人影在移动。她飞速地跑上前去,一把抱住丈夫,紧紧地,热泪忍不住喷涌而出。

  百万富翁成了百万“负翁”

  他到邢台、保定和石家庄等地考察了几所特教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大多是“六不要”:18岁以下的盲人不要,智障的不要,生活不能自理的不要,考试不合格的不要,交不起学费的不要,儿童不要—定了这么多条条框框,还怎么让盲童上学?上学后又能顶啥用?

  2000年8月25日,这是穆孟杰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也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由他独自投资125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的平乡县特教学校终于正式竣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这是邢台地区第一所民办特教学校,可能也是我国农村第一所由农民创办的特教学校。

  穆孟杰在200多名学生的簇拥下,参加了升国旗仪式。他泪流满面,激动万分。做了20多年的办学梦想,今天终于圆了!但穆孟杰自己却从以前的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欠下亲友和各种高利贷的债务接近百万元。

  穆孟杰原先想好的“以学养学”的路子终于得以实现—学校招收了200多名健全学生,同时招收盲生。对健全学生,学校收取的学费等比其他同类学校要低4成。而对残疾学生,则实施学杂费全免政策。这样以健全学生的收费来补贴残疾学生的费用,支付教师工资等,加上县、市教育局和残联给予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赞助,每年学校的财务基本上能做到收支平衡。孟杰自己还在用心理咨询等方法赚钱,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基本没有问题。

  穆孟杰的特教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民办学校。健全生按照国家《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授课。盲生则来自全国各地,按特殊教育教纲开设盲文、计算机、英语、声乐、按摩、针灸等课程。

  穆孟杰曾到邢台、保定和石家庄等地考察了几所特教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大多是“一推六不要”:18岁以下的盲人不要,智障的不要,生活不能自理的不要,考试不合格的不要,交不起学费的不要,儿童不要。学习期满后,不管学会没学会,只要学满年限,就让其毕业,一律推出校门外,啥都不管。

  穆孟杰的心情十分沉重:定了这么多条条框框,还怎么让盲童上学?上学后又能顶啥用?他给自己的学校立了个完全不一样的规矩,叫“四不三要一包”:不面试,不考试,不限年龄,不收学费;智障的要,生活不能自理的要,陪读的也要;管教包会,啥时候学会啥时候毕业,一包到底。用穆孟杰的话说:“我们特教学校就是盲人的家,家长不能往外撵孩子,啥时候学会啥时候算。毕不了业,可以呆到老。”

  迄今为止,穆孟杰的学校已经毕业了247名盲人学生,刚入学时,年纪最大的都50多岁了。

  刚刚创办学校的时候,很多盲人的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来。穆孟杰打听到哪个家里有盲人,就挨家挨户上门去做工作,耐心地跟家长分析道理:学校不收学费,只收一点生活费,跟在家里吃喝相比并不多花钱,还能见见世面;如果孩子愿意学,像他一样,学会了按摩针灸或是拉弦说书,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挣钱养自己……

  经过穆孟杰千方百计的动员,一些家长终于同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

  在农村,这些盲童以前一直被独自锁在家里,完全封闭,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很多孩子不敢走路,不会穿衣服,不会数数。穆孟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管用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进行心理辅导。因为自卑,不少孩子害怕接触健全人,常常躲在房间里哭。穆孟杰就拉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健全人能够做到的,咱们盲人照样能够做到。你看我不就会走路、吃饭,还会读书、按摩、针灸、说书、拉弦吗?你跟着老师学,一定也能学会看书。健全人黑着灯不能看书,咱们还能看,比他们还要高级呢!”

  更重要的是,穆孟杰尝试在自己的学校中打破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界限,在每个普通班级中插进几名盲生让他们随班就读,学习文化基础课。又成立很多“互助小组”,让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各小组间开展歌咏比赛、智力问答、洗衣读书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日久天长,不但盲人学生变得敢于同健全生接触交流,变得爱说爱笑了;健全生也在与盲人学生的交流中收获了课堂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精神和品格。

  毕业那天,“扔小”嚎啕大哭

  有人问穆孟杰:“为什么他不愿意呆在这儿,你还三番五次地留他?”穆孟杰回答:“他回家后,没人管。一个人在家就是瞎玩儿。要是再不学点本事,他这辈子就算完了。”

  心理问题解决了以后,穆孟杰就要教他们基本的生活本领了。

  这些孩子在家里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生活大多不能自理。来到学校后,吃饭不会使筷子,衣服经常穿反,大便不会使卫生纸……几乎啥都不会。

  穆孟杰就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开始教。

  双脚穿鞋子的时候,他让孩子们用手去摸,摸到鞋子弯得很厉害的那一侧,要把它穿在朝里的一面才对。他又教孩子们穿衣服。拿起衣服来,摸到上衣的领子,仔细摸,找到领子上有一个硬硬的小牌牌,这是衣服的标签,要让标签处在衣服的内里,然后把圆领的衣服从头顶上套进去。如果是对开襟的衣服,则分别用左右手穿进两侧的袖筒里。

  穆孟杰又教他们走路,教他们怎样使用盲杖。他根据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编撰了相应的歌谣《走路歌》、《用杖歌》、《方向歌》等,一一教给学生。

  “未曾走路别抢走,走路记着靠右边。人躲车是非缺,车躲人祸临身。”这是《走路歌》。

  “一不走悬崖扇子面,二不走凤凰三点头,两边打一打,中间收一收。井坑泥水试着走,障碍物资难碰头。人多挤密,碎点稀泥,预防安全,小心注意。”这是穆孟杰的《用杖歌》。

  他边教学生背诵,边细心地讲解,既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又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运用盲杖来探路,确保安全。接着,他又手把手地带着每个盲生拿着盲杖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为止。

  把孩子送到了穆孟杰的特教学校后,有些家长开始时还定期来看望孩子,看到孩子在这里生活整天乐呵呵的,也就放心了。有的家长感觉就像是甩掉了一个包袱,从此甚至半年都不来看望孩子一次。有的孩子在学校生病了,穆孟杰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家长都不接。有时即便接了电话,也说再缓几天去接孩子……对于家长们的冷漠,穆孟杰显得很无奈。他只有用加倍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呵护每一个盲童。

  盲人张孟波是隆尧县北楼乡张庄村人,小名叫“扔小”。他从小就被亲生父母遗弃,是村里的一位40岁的光棍收养了他。那位老光棍有些智障,给张孟波起名叫“扔小”。

  扔小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亲娘亲爹把他给扔了?现在他们都在哪儿呢?他觉得自己活得不明不白,想不开,天天生气。

  养父将他送到几家聋哑学校去,人家都不收。他抱着一线希望,把这个泥猴一样的孩子送到邻村北楼村去跟马增申老师当学徒。

  后来,马老师年纪大了,便把张孟波托付给徒弟穆孟杰。穆孟杰和曹清香夫妇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扔小,给他洗澡,给他换上一套新衣服。每次上盲文课,穆孟杰总是单独给他吃“小灶”。他还让学校里三个优秀的健全生与他一起学习生活,使他不仅学会了走路、唱歌、盲文,还学会了乘法口诀。

  扔小心理上有些晚熟,20多岁的人,看上去还像10多岁的孩子。在学校里老是呆不下去,光想着回家。

  有人问穆孟杰:“为什么他不愿意呆在这儿,你还三番五次地留他?”

  穆孟杰回答:“他回家后,没人管。他养父在砖窑厂上班,早起给他留4个馒头当午饭。渴了他就自己喝口凉水。一个人在家就是瞎玩儿。要是再不学点本事,他这辈子就算完了。对心智不全的盲人,不能事事顺着他,还是要耐心地教。其实,他按摩学得不错,快成手了。”

  毕业时,“扔小”的家人来学校接他。他抱着穆校长嚎啕大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家”。

  “扔小”回家后,孟杰夫妇又带着衣服和礼物前去探望。

  过了段时间,又让人捎信,如果愿意来,学校还免费收留他。“扔小”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有钱了我也要办学校”

  养母感慨地对穆孟杰说:“当初都说俺们指不上立良,今天俺可全指望着他。”周立良自己说:“我娘没想到现在能享我这个瞎儿子的福。我姐家不宽裕,外甥上大学都是我供着……”

  盲童周立良是石家庄市正定县人,这个孩子更加不幸,一出生,因为先天性双目失明,亲生父母就把他遗弃了。幸亏一对没有子女的好心夫妇收养了他。来到特教学校的那年,周立良已经18岁了。

  因为立良已经成年,手劲也足,穆孟杰便手把手地开始教他按摩、点穴,在身上画经络图。上完了课,又拉着他的手,教他拿着盲杖走路。

  2007年的冬天,天气出奇的冷。周立良因为感冒高烧39度。穆孟杰在他的床头守了整整一天一夜,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口水。一直到他的烧退下去,孟杰才离开。

  立良学习了三年,学会了按摩。穆孟杰又专程跑到北京,去给他找实习的地方。他先后跑了四回,找了四家按摩店。

  一年后的2011年,在父母的帮助下,立良在正定老家开办起了自己的按摩店,每月收入六七千元。周立良终于能够自立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谁也想不到的是,后来,他的养母因为患病变成了植物人。养父需要时刻留在家里照顾她。整个家庭一下子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全部依靠立良一个人的收入来支撑这个家。立良的按摩店挣了钱,既要给母亲治病、买药,又要供给一家人的吃、喝、穿、用。他的养母感慨地对穆孟杰说:“当初都说俺们指不上立良,今天俺可全指望着他。要不是我这个儿,我们老两口可咋过呢?”

  周立良自己说:“我娘没想到现在能享我这个瞎儿子的福。我姐家不宽裕,外甥上大学都是我供着……”而这一切,都亏了有穆孟杰的教育和扶持。

  每年四月十八,是穆校长的生日。每次周立良都要从正定专程赶过去,送去鲜花和蛋糕,给恩师过生日。2012年,在“盲人穆孟杰事迹报告会”上,周立良动情地说:“我的愿望是:等我有钱了,我也要办学校,让千千万万的盲人走出黑暗,走向社会,报答父母!”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
上一篇 没“爱心卡”拿残疾证乘车不免票? 下一篇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19日报名 增客观化考试环节
copy@2007-2019 ymax.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沂蒙爱心家园 版权所有 鲁ICP备 07012196 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24号
总访问量:14818040     当前在线人数: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