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上路实地体验视障人士出行,躲来躲去照样中招——
一路上状况不断,记者内心是崩溃的
“三大难”:就业、社交和出行,最难是出行
视障人士·现状
河南现有视障人士100余万人
持有残疾人证的188956人
每年导盲犬申请者超过5万人
但截至去年5月全省仅有3只导盲犬
(数据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核心提示|“你为啥把车停在盲道上?”“都没见盲人用过。”在郑州,随机询问几位市民,答案如出一辙。可是你知道吗?一边是“轻描淡写”的回答,一边是因为视障痛苦地生活着。河南省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持有残疾人证的视障人士共有18.89万名。然而功能不齐全的无障碍设施和公共交通,让他们的每次出行都像是大冒险。今天是“国际盲人节”,大河报记者选择闭上双眼,亲身体验视障人群的生活,感受他们的世界。
【调查】环卫工人道班房,偏偏“横”在盲道上
今年7月初,郑州市林科路两侧的人行道进行了翻修改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前一直阻断盲道的道班房,在翻修后仍保持着“拦腰阻断”的节奏。附近居民抱怨:“这不是在给盲人添堵吗?”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经三路与经二路之间的林科路段,恰好见到两名施工工人,正手持盲道地砖,绕开道班房,重新铺设盲道。一位工人称,在翻修人行道时,盲道的盲点还未敲定,所以暂时保留了原状。另一位工人称,当时计划是将道班房移走,所以一直没对此处的盲道进行施工,现在道班房不搬了,就需要重新铺设盲道。
记者实地查看,在林科路短短200米的盲道上,竟然停放了9辆汽车。
无独有偶。今年9月就有报道称,在郑州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处,“最窄人行道”最窄处仅30厘米,与其相连的盲道也被围墙阻断成了断头路。
【故事】上学路上“艰难险阻”,妈妈成了他的眼
10月10日一早,14岁的刘嘉琦早早醒来,这个身高1.79米的大男孩,1岁多时不幸患上视网膜母细胞瘤,两个眼球都没能保住。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7年前,申莉带着儿子嘉琦从滑县城关镇来到了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并在学校旁边租了间14平方米的小屋,边打工边陪读。自从嘉琦2009年被挑选成为运动员后,每天还要练习游泳至少2000米。
申莉炒好了一盘土豆条,然后细心地把稀饭一勺勺晾凉,嘉琦专心吃着,每夹一次菜,他都要调整筷子的位置,每喝一口稀饭,都要用勺子刮刮碗底看还剩多少。
7点半,上学时间到了,尽管拐个弯不远处就是学校,然而申莉还是不放心嘉琦自己面对马路的凶险,拉着他的胳膊出了门。
这条路走了7年,嘉琦依然小心谨慎。为了躲避盲道上的各种障碍物、不在意的行人和马路上毫不谦让的电动车,申莉拉了他不下5次,成了儿子的“活盲杖”。
终于到校了,从家到学校,虽然仅仅400米,嘉琦却用了7分钟。
【体验】
对于盲人,黑暗的世界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有多不便?为了真切感知这一人群的痛苦,本报记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三大场景,进行了实地体验。
场景
1 上学路
400米,记者足足走了19分钟
把嘉琦送到教室,记者紧闭双眼,原路返回。
“我前面没东西吧?总觉得有堵墙。”记者迈开步,不忘伸手摸向同伴,“你可扶着我点。”
“偏了吧?出大门了吗?地上是不是有个坑啊?”一路追问着,记者终于踏上了盲道。然而好景不长,还没走出10米就遇到了第一个障碍:电线杆。
同伴数了数,400米的上学路,盲道上一共有四大障碍:电线杆、垃圾桶、电动三轮车和占道停放的10辆汽车。在同伴的看护引导下,记者胆战心惊地走完400米,用了整整19分钟。
●记者感受
闭上眼那一刻,恐惧感相伴而生。在同伴鼓励下,我硬着头皮迈出第一步,右手紧紧地拽着她的衣角。出了院门,走在盲道上,同伴撒开手,让我独立行走。可是,没走几步她便在一旁喊停,手脚不听使唤的我,一脚碰到了电线杆上,疼痛难忍。
同伴考虑到安全问题,过路口时主动上前搀扶我,即便如此,听着嗖嗖的汽车通行声,仍无法克服心理障碍,迟迟不愿挪步。
场景
2等公交
忍受不了焦躁和不安,仅13分钟就结束体验
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桃源路大学路公交站,等候216路公交车。
没有携带盲杖、只以一副太阳镜遮面的记者并没有引起站牌旁其他候车乘客的注意。两位年轻姑娘靠近时,其中一位不小心踩了记者一脚,当她抬起头看到记者的眼睛似乎“看不到”时,愣了一下,慌忙开口道“对不起”。
记者左手始终撑在站牌一侧不敢乱动、不住向同伴询问“来了吗”,不放心地叮嘱“你可别走”。虽然这一站一共经过了4路、111路、904路、906路等11辆公交车,但全靠听的记者只听到了111路和904路自报车次的声音,其他几路只听到有公交经过,不确定是哪一路。
这时,一片枯黄的落叶飘落,打在了记者脸上,记者迅速大叫着弹开“这啥啊”?
8点43分,记者终于无法忍受焦躁和不安,决定结束这次等车体验。睁开眼一看,216路车进站了!
●记者感受
这个体验,我选择提前退出,在黑暗中等待实在是痛苦的煎熬。站在公交站台上,盼着听到公交进站的声音,而当车辆真的驶进站台时,却什么也听不出来,根本无法判断出是几路车,此时内心是崩溃的。
场景
3购物
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把钱按面值大小排列好
人民币正面右下角凸起的点和线条,是盲文符号。这些凸起错综排列,仔细触摸,可感觉微微凸起。可是记者摸了半天仍然感觉差别不大,所以在出门购物前用最原始的方法,把钱按面值大小排列好,携带着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纸币各一张共186元前往超市。
记者选择了经二路上一家小超市,打算买一瓶饮料。热情的老板马上察觉到了异样,主动指引记者来到货架前,把饮料递到记者手中,第一“坎儿”算是过了。
“老板,多少钱?”“三块五。”
记者摸出排列好的纸币,找到第二张5元的,递给老板。
“给,找你一块五。”
接过钱,记者拿着1元纸币与原有的第一张1元钱做了对比,确认大小一致后终于放了心。
老板娘最后得知这是个体验后笑了起来,“虽然没碰到过盲人,但我见过聋哑人。我问了半天‘你要啥’都没回答,我才发现不对劲儿,最后我是打着计算器报价钱的。能帮就帮呗!”
●记者感受
体验前,我反复触摸6张人民币,“培养”与它们之间的亲密感。闭上眼睛后,货架上的东西,被我碰得“叮咣”往下掉。正在我措手不及时,老板主动上前帮忙,我顺利拿到了中意的商品。结账时,生怕拿错钱,攥在手里的钱摸了又摸,因为看不到,害怕上当受骗。
如评论,请先点击 登录 暂无评论